健康養身★鍛煉肺活量的訓練

鍛煉肺活量的訓練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後,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時間的情況下,一次最大吸氣後再盡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氣體量,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機能活動量,是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的重要機能指標之一。

 

跑步:

這是最簡單也最方便的鍛煉項目,不受天氣影響,寒暑假都能進行。對增強肺活量來說,變速跑的作用最大。快步跑100米,然後慢慢跑回來,如此反复地跑,每跑兩到三公里為一組,每次鍛煉最好跑兩到三組。快步並非說速度一定要飛快,而是要拉大步子快走,因為速度過快學生承受不了。由於目前許多學生都沒有定期鍛煉的習慣,所以在練變速跑前首先要​​練習慢跑作為“預備課”。慢跑時根據自己的能力而行,過量的話對心肺負擔太重,運動量不夠的話則刺激不夠。如何判斷運動量?每次跑完後脈搏在每分鐘130~140左右為適宜。剛開始進行鍛煉,許多人都有全身疼痛氣上不來的感覺,堅持運動一周左右這種情況就會大大改善,這時就能轉入變速跑。變速跑也要循序漸進,最初先練一組,然後逐步加量。

 

游泳:

因為水對肺部存在壓力,能提升對呼吸機能的能力要求,所以游泳鍛煉肺活量的效果比跑步還好,是目前適宜中小學生增強肺活量的最佳方式。儘管寒假天氣冷,游泳不如暑假那麼容易展開,但不少健身場館都有溫水池,青少年也可以選擇冬泳。需要強調的是游泳不等於玩水,反復不斷遊才對提升肺活量有幫助。鍛煉的方法類似變速跑,也要快遊出去再慢遊回來,以50米為距離,來回反复遊。

 

賽艇:

是對肺活量刺激最大的運動項目,根據統計,賽艇運動員的肺活量在所有運動員中位居榜首。但是賽艇的要求比較嚴格,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而且訓練時需要教練指導。

跳繩:

不僅鍛煉到肺部機能,還有利於增高,以及增強人體協調能力和靈敏度。跳繩時有快速跳和跳花式兩種選擇,前者在短時間內多次跳,後者強調變換姿勢,可以跳一下甩兩下繩子,或者帶人跳、正反跳。俯臥撑:既練習了上肢力量,對肺活量也有幫助。每次根據個人能力連續做幾十個,在地上難度大的話可以將手撐在桌子上做。

 

騎自行車:

選擇在比較開闊往來車輛稀少的路段,上坡路段最佳,憋足氣快速騎車登上坡,往返幾次。

 

呼吸操提升肺活量
而在沒有條件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做“呼吸操”對提升肺活量也有效果。
深呼吸:瑜伽練習者叫腹部呼吸,俗稱“喘大氣”。深呼吸時,第一步是5秒鐘的吸氣:先慢慢地由鼻孔吸氣,使橫隔膜向下拉,腹部會鼓脹起來,接著繼續吸氣,將胸腔再擴大,肋骨上抬,胸部上挺,讓肺部盡量多地吸入空氣;第二步是屏息,一般是5秒,隨著練習的增加,屏息的時間也可以增加,讓肺部可以盡量多的吸收氧氣;第三步是緩慢的吐氣,胸腔和腹腔回復原來的狀態。三個步驟為一個練習小節,反復進行,每 ​​次持續10分鐘。深呼吸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可以成為一種平常狀態下的呼吸方法。
靜呼吸:將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慢慢地由左鼻孔吸入空氣,當感覺肺部空氣已經達到飽和再也吸不動時,用食指和中指把左鼻孔按住,使兩邊鼻孔都不能呼吸,屏氣10秒鐘再放開手指,呼氣。下一次則輪到用右鼻孔吸氣,方法同前,兩邊鼻孔輪流進行,各呼吸5次。
睡眠呼吸:在睡覺之前如此呼吸,在鍛煉肺活量的同時,對治療失眠還有效果。躺在床上,雙手平放在身體的兩側,閉上眼睛開始做深呼吸。同時慢慢抬起雙臂舉過頭部,緊貼兩耳,手指觸床頭。這一過程約10秒,雙臂同時還原,反复10次。
運呼吸動:在運動過程中,行走或是慢跑的時候有意識地加大呼吸量,先是慢慢吸氣,隨著吸氣將胸廓逐漸拉大,然後快速呼氣,每次鍛煉反复練習20次以上.

 

增加肺活量小竅門
根據科學研究和長壽者的實踐經驗,這些小竅門有助於老年人增加肺活量。
擴胸運動:每天做兩次擴胸和胸部伸展動作50次,最好每天起床後和臨睡前進行,可有效防止肺活量下降。
挺起胸膛:長期堅持抬頭挺胸直腰的正確姿勢,肺活量可增加5%~20%,而身體各組織所獲得的氧氣量也隨之增加。堅持挺胸還能增強大腦的記憶力。
水中漫步:如果不會游泳,則建議水中漫步,要有一定的速度,水深最好過腰。快速一次15分鐘,休息5分鐘,再走10分鐘,休息5分鐘,再走15分鐘。每週練習兩次,效果明顯。
一展歌喉:唱歌也不失為一種增加肺活量的好方法。歌曲優美的旋律,能使人陶醉其中,樂而忘憂;發聲時講究運氣調神,呼吸均勻深長,有利身心。
常吃蘋果:英國諾丁漢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蘋果和西紅柿最有助於幫助人體更暢快地進行呼吸。每周至少吃5個蘋果或是3個西紅柿可以顯著提高人體的肺功能。同時,經常吃香蕉也不會遇到呼吸困難的情況。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前一陣子,日本偶像劇女星竹內結子,傳出因為產後憂鬱症而自縊,令許多喜愛她的廣大影迷不勝唏噓;現在竟然有研究發現,準媽媽在懷孕期間若有嚴重的孕吐,孕期或是生產後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較高,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研究在倫敦招募了214位懷孕未滿3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台灣的新冠病毒疫情相較其他國家控制良好,民眾在公共場所或搭乘大眾運輸都會配合戴上口罩,許多鼻過敏患者的症狀也因而有所改善,並對口罩養成了依賴性。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口罩雖可暫時抵擋都市空氣中揚起的灰塵、塵蟎、懸浮微粒,不過一旦脫下口罩,鼻過敏症狀仍可能隨時發作...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在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卻直直往下落時,小心!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是又加上體溫經常升高,有躁熱感,心跳加速和手抖等症狀,很可能是罹患了甲狀腺機能亢進。通常甲狀腺亢進用藥物治療會有明顯的改善,但當藥物無法發揮效用去控制病情時,就需要考量放射碘治療或是透過外科手...

閱讀詳情 »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根據臺灣過去調查第2型糖尿病的研究,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盛行率約30%,在糖尿病前期亦有周邊神經病變的風險,可造成肢體末梢電麻刺痛,增加下肢截肢的機率。因此,認識糖尿病神經病變以及學習適當的足部照顧為病友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