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驚!! 這6個地方出汗,竟代表身體出問題 !99%的人不知道!!一定要分享出去!

驚 這6個地方出汗,竟代表身體出問題 99 的人不知道 一定要分享出去!
(圖片來源toutiao

這6個部位出汗,很危險! 99%的人都不知道!

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於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於靜汗,相當於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有些人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後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


1.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診斷: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建議:平時盡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要保證充足睡眠,否則容易導致陰虛、肝陽上亢。每天沖泡枸杞茶飲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診斷: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西醫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佈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3.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診斷: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建議:最好去醫院接受全面激素檢查。平時調節內分泌主要從飲食、運動上入手,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果蔬、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喝水,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同時多參加各種運動鍛煉,加強體質;還要有科學的生活規律,不要經常熬夜,以免破壞正常的生理規律,造成荷爾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進而引發其他疾病;還要保證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與激動、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緒影響到內分泌系統;預防感染;不要購買塑料製的生活用品,盡量避免環境激素的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診斷:因為腋下分佈大量汗腺,所以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過分旺盛,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建議:若診斷為汗腺過大,可以去醫院做簡便有效的激光治療。另外,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診斷: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6.​​手心、腳心出汗——血虛

診斷: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每天餐後按揉腹部,先順時針揉30圈,再逆時針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飽為好。

小編我只要壓力大或緊張就很容易流手汗,照著做真的有用!!!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乳癌防治基金會6日舉辦的粉紅講座活動,邀請知名媒體簡立喆主播來到現場與各位乳癌病友分享自身的抗癌歷程,共同為乳癌病友加油打氣。簡立喆擔任八年的夜間主播,長時間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之後更接下出國採訪的工作,白天的時間聚精會神的採訪,晚上本應休息的時間卻因時差,必須與台灣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境外移入新冠個案,今(7)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2名,分別由愛爾蘭與印度入境,目前愛爾蘭第2波疫情正在上升,印度則是目前新冠病患第2多國家;另外考量人道因素,指揮中心更改奔喪探視規定,居家檢疫第1天若無症狀,就可以向地方衛生單位申請,但仍須取得病毒陰性報告。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氣溫差大,好好控制氣喘!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 5日起冷空氣報到,北部、東北部轉濕涼天氣,高溫從33度降到周二6日最冷23度,另氣象局表示,周二至周六(6日至10日)均受東北風影響,北部、東北部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注意氣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綜合報導】全球經濟受COVID-19疫情影響普遍低迷,連帶國內宮廟許多年度大型重要活動也因此而取消,但信徒對神明虔誠的信仰卻絲毫不減,還是想要藉由打造金牌酬謝神明!不過疫情當前,許多信眾對於到銀樓門市訂製金牌依然持保留態度,現有業者推出網路雲端量身訂製金牌的線上服務,徹底解決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