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鼻涕又黃又黏,我得到鼻竇炎了嗎???

鼻涕又黃又黏,我得到鼻竇炎了嗎

 

“醫生,他流鼻涕兩三天了,今天早上開始變的黃黃的,是不是鼻竇炎要吃抗生素了呢?”

“我的小孩今年初開始反覆鼻竇炎好幾次,已經吃了好幾輪的抗生素了。”

上面的狀況幾乎天天都在門診上演~

 

黃鼻涕就是鼻竇炎嗎?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急性鼻竇炎是小兒常見的感染症之一,今天來讓大家小小認識一下

 

鼻竇炎的原因:

急性鼻竇炎主要的致病菌是以下幾位-

肺炎鏈球菌

嗜血桿菌

卡他莫拉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這些細菌在我們免疫力(或稱警察)正常的情況下,會在我們的鼻道內當好市民守規矩,對身體不見得會造成危害,但鼻竇炎常常在病毒感染(感冒)後以及過敏性鼻炎的人身上反覆的發生,為什麼會這樣呢?

請繼續往下看~

 

鼻竇的構造: 人有四對鼻竇,平時是個有小小門口的空盪盪大房間,裡面只有空氣輔助發聲,但若感冒或是鼻子過敏時,會造成兩個大問題:

 

黏膜受到刺激發炎,抵抗力下降,警察人手不足,這些不良份子就會開始大量繁殖跟著侵入黏膜裡面
黏膜發炎腫脹後,會把鼻竇的小門口給堵住,於是細菌佔領了鼻竇後繼續在裡面增生,鼻竇內就充滿了各種黏液、細菌和膿也無法排出。

 

鼻涕又黃又黏,我得到鼻竇炎了嗎

 

以上兩點就是急性鼻竇炎最常見的成因囉!

 

所以真正的急性鼻竇炎會有以下問題-

持續性的黃濃綠鼻涕需超過72小時,尤其合併發燒
黃濃綠鼻涕或鼻塞,加上突然出現口臭或自己突然一直聞到怪味道
咳嗽鼻水本來已經快好了,突然又出現發燒、頭痛、黃濃綠鼻涕等症狀(這就是前面提到的,病毒感染後細菌趁機作亂) 
除了鼻涕鼻塞等症狀,同時出現臉部鼻竇區域的疼痛

 

單純只有黃鼻涕不見得是鼻竇炎唷! 而且常常在感冒快要好的最後幾天鼻涕也會稍微黃一點點,不需要用到抗生素的,所以各位爸爸媽媽看到黃鼻涕不用太緊張,可以先觀察看看是否有以上狀況。

 

如何預防?

減少感冒機會: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 ^^ 勤洗手、戴口罩,感冒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多的密閉空間或公共場所
改善鼻子過敏症狀: 找出過敏源並且避免(例如塵螨或香菸),配合醫師使用抗過敏藥物,均衡營養充足睡眠,還有別忘了多運動唷!

 

最後小提醒 :

黃鼻涕不一定是鼻竇炎,確實觀察寶寶症狀並提供給看診醫師,可以幫助診斷,這樣才能正確使用抗生素或減少抗生素的濫用機會。


這點很重要,有在使用過敏性鼻炎保養藥物的孩子(例如:鼻內類固醇、或口抗組織胺等),在急性鼻竇炎治療期間,除非有醫師指示,否則不要自行停藥唷!!

 

 

 

 

 

陳映庄醫師 臉書粉絲頁 部落格 

 

 

 

★此為 陳映庄醫師 個人著作,請勿複製,歡迎轉載跟分享,請註明出處。

 

 

 

 

 

懷孕 生產 育兒 健康 豐富資訊都在
成長百科www.newlife101.com.tw

  

   ★有任何Q&A問題都可以提出喔! 

  https://goo.gl/forms/YdcyQBmPJdMWUFBa2

  

   ★歡迎加入 “媽媽寶寶成長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20427148134835/

 

本文圖1來源 flickr

相關推薦

圖片轉自pcbaby 吃魚被魚刺卡到後,吞饅頭、吞飯糰、喝醋這些「土辦法」行得通嗎? 專家告訴大家:這樣做是很危險的。有一次老家來親戚,午間,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我3歲的兒子很喜歡吃魚,但吃著吃著,兒子出現嘔吐還哇哇大哭,肯定刺到魚刺了,我下意識讓兒子多吃菜,兒子一邊吞一邊大哭,正要喂孩子第二口菜...

閱讀詳情 »

眼前視力突然模糊以為用眼過度、身體無力類似中風,當心!你可能罹患了一種所謂多發性硬化症的罕見疾病!所謂的「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主要病變位置在腦部和脊髓,病患會因為大腦、小腦、腦幹、脊髓或其他神經組織的病灶,而在患病後有不同臨床症狀,例如:肢體行動酸麻無力、視力減弱看不清楚、類...

閱讀詳情 »

翻攝jixiaolong、PUER   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致死率極高。有沒有什麼特別適合有這些情況的朋友的吃的,還能幫助降低發病率的東西呢? 當然有,而且,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些東西,又好又便宜,無論是對於有冠心病、高血壓的朋友,還是對於那些想保護心臟、疏通血管,但是又不知道如何...

閱讀詳情 »

圖片轉自果鋪網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腦,無論是在校的學生,或是工作的白領,一天都會因為工作、學習和娛樂使用電腦。繁重的學習和工作壓力往往會把我們牢牢的「綁」在電腦前,坐在電腦前持續超過三個小時早已經成家常便飯,如此長時間使用電腦勢必會給我們健康帶來危害,我們該有針對性的去預防,儘可能的減輕電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