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1歲幼童正餐不宜再喝配方奶 以免含糖飲成孩子好朋友

1歲幼童正餐不宜再喝配方奶 以免含糖飲成孩子好朋友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孩子愛喝含糖飲戒不掉,小心是媽媽「幫忙」養成習慣!董氏基金會強調,幼兒在1歲後就應該開始吃一般食物,減少乳品攝取量,不應該使用奶粉或乳粉代替正常飲食,而兒童配方奶就是「含添加糖的食品與飲料」,假使幼童時期就習慣含糖乳品,就會漸漸對天然健康食品產生排斥,很難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嬰兒在前6個月最好的食品就是母乳,營養最符合孩子需求。當小孩6個月後母親假使乳水不足,或有工作等需求,若不太方便餵母乳,可以使用1歲前配方奶,我國對1歲前營養成分有嚴格規範,規定營養成分需趨近母乳,但此時也要準備副食品讓孩子食用。


許惠玉強調,小孩滿1歲3餐就應該以一般食品為主,不應該再用配方奶當主食,但部分家長可能延續1歲前小孩的飲食習慣,加上配方奶含糖量不低,餵起來小孩比較不會排斥,但1歲後營養配方奶管理規定,如同一般乳品,因此生產商可能會用太多糖份,孩子沒辦法均衡吃到營養外,也可能習慣了含糖飲食。


董氏基金會理事長金惠民強調,幼兒成長配方即屬於「含添加糖的食品和飲料」,若仰賴組合式且額外添加了乳糖、果糖、蔗糖、葡萄糖、玉米糖漿等精緻糖的成長奶粉,反而讓幼兒養成喜愛甜食的口感,攝取過多的精緻糖,導致對天然健康食物的排斥,無法自幼就建立起健康的飲食習慣。


康寧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翁少萍也說,根據澳洲雪梨大學2013年於《Nutrients》期刊發表的研究,幼兒成長配方常額外添加較高的精緻碳水化合物(蔗糖、麥芽糊精、玉米糖漿、葡萄糖漿等),可能導致兒童蛀牙、腰圍增加、體重過胖等,甚至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營佳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吳芃彧提醒,幼兒成長配方(奶粉),可能包含多糖類,包含乳糖、果糖、蔗糖、麥芽糊精、玉米糖漿等,醣含量比一般鮮奶多了30 %至120%。如果比純奶粉多了30至75 %,且多為精緻糖,在高糖份和香料的加持下,配方奶容易過度食用,影響正餐的進食量。


董氏基金會提醒,盡早1歲起就讓孩子透過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含鮮奶、保久乳、乳粉等純乳品,滿足營養需求,藉由咀嚼、吞嚥與學習攝取食物,享受各種食物的風味,以及使用餐具進食的過程,增進齒顎、相關肌肉的統合發展,以及情緒的滿足。


董氏基金會強調,不要貿然使用「成長」或「水解」配方取代乳品,幼兒成長或水解配方應列為「特殊情況下使用的產品」,如:有特殊疾病或攝取食物困難等,父母應避免讓幼兒「只要喝夠配方奶、天然食物加減吃」的佛系飲食型態。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牙齒特別小,到15歲還未換齒,原因竟是長齒瘤!15歲的小紅左側門牙與犬齒特別短,讓她只好用裝酷不笑來掩飾缺陷。牙醫師發現原來是因為小紅上顎骨中長了齒瘤,過小的乳牙合併牙齦腫脹導致恆牙未萌發,經過「多專科協同診療」手術共移除196顆齒瘤。目前全民健康保險提供牙科整合照護,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在台灣,不少年輕人加入微整行列。皮膚科醫師彭賢禮表示,歐美微整求診民眾年齡多在40、50歲以上,但在台灣,不少民眾20到25歲就接受微整治療,門診甚至有女孩在18、20歲就出現眼袋而尋求治療。 35歲以前求診者佔3、4成 彭賢禮醫師分析,根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微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冬去春來,正值換季階段,氣候非常不穩定,有很多過敏性皮膚炎的病人就犯病了;甚至有的高中生因為過敏性皮膚炎,竟然把皮膚抓得流湯流血後才去就醫。皮膚科醫師提醒,有過敏體質者若是出現皮膚搔癢,就應該立即就醫,以免抓到皮膚破皮,甚至出現細菌感染,那代誌就大條了! 拖了二個月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老年人各器官機能退化,容易沒胃口、體力差,慢慢變成衰弱症,增加死亡風險。新北市推動運動介入,有衰弱症的老年人,高達8成以上改善至衰弱前期或回復至正常。 新北市老人衰弱症高於全台 根據國內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分析,65歲以上老人的衰弱症盛行率為5.4%。新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