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18歲學生拔完智齒痛2個月 一驗不得了!已變口腔癌

▲右下顎智齒拔除後乍看似傷口發炎,取樣化驗後竟是口腔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小小智齒竟會釀成口腔癌!18歲的游同學就因為右下顎疼痛到牙醫診所就診,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不過,拔除智齒之後,長達2個月時間,傷口仍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消炎止痛都不見效,最後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這才診斷出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還涵蓋整個右下顎骨。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當下考量患者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最後決定從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臉上留下任何疤痕,且追蹤至今沒有復發跡象。

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

夏毅然指出,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因為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

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夏毅然說,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

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到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到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且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

值得注意的是,醫師提醒,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有口腔癌風險,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本土Omicron首死是洗腎患 台大名醫喊話「補強」得這樣做

不明傳播鏈還10條 準備共存?陳時中鬆口:有規畫輕症確診在家隔離就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衛視中文台《請問你是哪裡人》日前邀請包偉銘、林利霏、吳東諺、禹安及阿諾上節目分享自己的助眠的好秘方。阿諾說自己是個淺眠睡著又會一直做夢的人,連睡著都會夢見製作人對她大吼要她眼睛睜開,結果就是越睡越累,為了助眠她自創「比讚睡眠法」,原本大家以為她在胡扯,沒想到于美人跟著照做後,就算站著仍是猛打哈欠,還...

閱讀詳情 »

▲(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哈格比颱風外圍環流及低壓帶影響,台灣不少地區都有強降雨,而大雨過後,疾管署提醒,在這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還得費心多提防其他4種傳染病可能蠢蠢欲動,包括登革熱、鉤端螺旋體、類鼻疽以及破傷風,皆有可能在大雨後上身,民眾應該落實環境清潔與整頓,並確實做好...

閱讀詳情 »

▲(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肆虐下,中國又爆出新病毒疫情,根據外電報導,中國當地今年以來已有超過60人染病,7人死亡。而經由蜱叮咬傳染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去年11月台灣也發現首例,當時便懷疑可能是候鳥帶蜱跨越國境而來,並在今年4月列入法定傳染病...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 去年國人10大死因,有一半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其中腰圍是評估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全台40至64歲中年人口逾5成腰圍過粗、三高中有一項異常,45歲後女性的代謝症候群增長率更是男性的2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養成良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