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18歲學生拔完智齒痛2個月 一驗不得了!已變口腔癌

▲右下顎智齒拔除後乍看似傷口發炎,取樣化驗後竟是口腔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小小智齒竟會釀成口腔癌!18歲的游同學就因為右下顎疼痛到牙醫診所就診,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不過,拔除智齒之後,長達2個月時間,傷口仍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消炎止痛都不見效,最後轉診至台北慈濟醫院,這才診斷出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還涵蓋整個右下顎骨。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當下考量患者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最後決定從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臉上留下任何疤痕,且追蹤至今沒有復發跡象。

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

夏毅然指出,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因為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

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夏毅然說,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

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到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到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且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

值得注意的是,醫師提醒,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有口腔癌風險,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本土Omicron首死是洗腎患 台大名醫喊話「補強」得這樣做

不明傳播鏈還10條 準備共存?陳時中鬆口:有規畫輕症確診在家隔離就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近日,在俄羅斯某野營地發生悲慘一幕。一名年僅3歲的女童站在關熊的籠子前拍照,竟不幸被籠子裡的熊咬掉了一隻手,目前,女孩已脫離生命危險。 這名小女孩叫達莎‧卡魯洛娃(Dasha Kopylova),她的媽媽奧爾加在當地一個假日野營地做清潔工。因無力支付幼兒園費用,奧爾加將女兒帶在身旁。 事故當天,卡...

閱讀詳情 »

主題:流行病學認為父母得了癌症,子女也易得癌症,所以癌症具有遺傳性,這其實是個錯誤的結論。 來源:養生堂 ★真正的原因是,父母與子女在飲食結構上具有高度相似性。 嚴重缺乏維生素B2是致癌的根本原因 一位中學同學用微信傳來這篇好文,因為她在衛生部門工作,對保養身體健康特別注意。她不斷提醒大家,日常生活...

閱讀詳情 »

大家從出生到終老,幾乎都長期接受西醫思維體制洗禮,因此西醫對每個人的健康與生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小學開始,就是接觸西醫的觀念與教育,也都 清楚西醫看病的程序:問診、開單檢查、診斷到最後如開藥、手術等醫療處置。西醫這套標準作業流程,就像是個一體成形的製造汽車工業,好像每個國家的西醫, 都是用此...

閱讀詳情 »

我記得自己剛進入中醫學院時,只知道未來工作應該離不開把脈、看診、針灸和開處方。穿著西醫師的白袍,面對普羅大眾的病痛,表面上很像個西醫師,但認真想想,這樣的外在包裝,能否顯現出中醫治病的武器?讓民眾清楚知道中醫能幫助什麼? 西 醫在精密檢測的儀器下,所有細菌、病毒幾乎無所遁形,藥物是化學合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