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2歲童開放性動脈導管 4大症狀最容易被察覺

2歲童開放性動脈導管 4大症狀最容易被察覺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2歲多周小妹妹,出生後就被發現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經兩年持續追蹤,雖無立即危險,但仍有導致持續肺動脈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在醫師建議下採以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經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先天性心臟病心導管介入醫療團隊執行,約一小時內順利完成動脈導管封堵治療,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若孩童出現心跳快、呼吸喘費力、餵食困難易疲倦、易盜汗等症狀時,甚至兒科醫師聽診發現有心雜音時,就應盡快接受進一步確診。土城醫院兒童心臟內科莊奇錫醫師指出,治療上,目前採以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為主要方法之一,包括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狹窄等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也都能藉由此治療方式達到治療目的。

胎兒呼吸急促且活動力差 恐是開放性動脈導管惹禍

開放性動脈導管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約1/2000,佔所有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5至10%。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臟內科鍾宏濤主任暨土城醫院主治醫師表示,動脈導管是一條胎兒期介於降主動脈和肺動脈間的血管,若出生2至4週後仍未關閉,也就是開放性動脈導管,胎兒會出現呼吸急促、餵食困難、活動力不佳等症狀,嚴重甚至持續肺動脈高血壓及心臟衰竭。

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 傷口小術後恢復快

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則是藉由心導管機,在X光透視下,利用導管來治療異常的心臟結構,比起傳統外科開心手術,不僅傷口小,也不需插管及全身麻醉,相對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土城醫院兒童內科部陳力振主任強調,若孩童有心臟疾患,除了積極接受診斷、門診追蹤,也可藉由心導管術介入治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延伸閱讀】

骨鬆藥物+運動飲食才有效! 骨鬆治療4大認知

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治療 面對「關節炎之王」也不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6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來自香港的陳姓青年,在一次健康檢查時,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八公分大的腫瘤,經當地醫院確診為「胸腺瘤」。因為香港醫師只願意使用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切除腫瘤,他只好跨海來臺灣就醫。在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移除腫瘤後,陳先生恢復良好,於手術四天後順利康復出院。身體無異樣 健檢驗出8公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攝護腺肥大患者接受外科切除手術後,日後仍可能復發。72歲陳先生於4年前曾接受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術後排尿狀況良好,但最近又因血尿及排尿不順而求診,檢查診斷為復發性攝護腺肥大合併出血,他不解地說:「不是已經刮除了嗎?」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殷約翰表示,許多患...

閱讀詳情 »

農曆春節腳步接近,家家戶戶打掃除,平常忙於家事、工作,過度或不當使用拇指及手腕,造成疼痛腫脹、無法使力,當心長期下來形成「肌腱滑膜炎」,俗稱為「媽媽手」;同時易與手部出現麻痛感的「腕隧道症候群」,大家常說的「滑鼠手」混淆不清。彰基復健醫學部部長劉森永醫師指出,只要透過一招自我簡測方式,就能分辨惱人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