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3徵兆恐是乾癬性關節炎作亂 醫:提防關節變形謹記336

3徵兆恐是乾癬性關節炎作亂 醫:提防關節變形謹記336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由於體內免疫細胞發生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皮膚與關節病變。根據研究指出,約有30%乾癬病患合併關節炎症狀,然而,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困難,容易錯失早期診斷的機會,隨著疾病進展,關節將有高風險受到無法復原的損傷,嚴重者還可能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及早診斷對預防與延緩不可逆的關節破壞更顯重要。

頭皮、指甲或皮膚皺褶處有乾癬 發生關節炎風險高

亞東醫院皮膚科蔡雅竹醫師表示,多數患者在皮膚出現乾癬後才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而乾癬性關節炎又可區分五種類型:

(一)不對稱寡關節型關節炎

不對稱寡關節型關節炎是乾癬性關節炎常見的類型,約佔70%的患者,這類型患者受侵犯的關節總數不超過四個,但常合併有香腸指,手指關節與週邊組織紅腫、脹痛。

(二)多發性對稱型關節炎

多發性對稱型關節炎相較於不對稱寡關節型關節炎,有更多處的關節破壞,臨床表現近似類風溼性關節炎。

(三)遠端指關節型關節炎

遠端指關節型關節炎的症狀,常發生在靠近指甲處的遠端指關節,患者約佔10%,這類型患者合併指甲病變的風險較高,不僅會導致指甲出現點狀凹陷、變厚,甚至脫落,抓取物品也變得困難,日常生活頗受影響。

(四)中軸關節型關節炎

中軸關節型關節炎常見的症狀為晨間僵硬,起床後一段時間內會感到活動受限,這類型的患者往往難以將腰酸背痛的症狀與乾癬性關節炎做連結,確診時關節多已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五)毀壞型關節炎

毀壞型關節炎對關節的破壞相當嚴重,甚至會侵蝕骨頭,導致手指猶如伸縮望遠鏡般重度變形,影響外觀與功能。

「乾癬發作部位越是不顯眼,越是暗藏關節病變風險。」蔡雅竹醫師說明,根據大型研究統計,在頭皮、指甲或皮膚皺褶處發生乾癬的患者,有較高的風險合併關節炎。但這三處部位卻容易為患者所忽略,建議可依循「336癬關防禦法則」即「頭皮、指甲、皮膚皺褶處3部位」發生乾癬的患者,若關節出現「僵硬、紅腫、疼痛3個症狀」,應把握「黃金6個月治療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關節出現上述五大類型及無法復原的傷害。


3徵兆恐是乾癬性關節炎作亂 醫:提防關節變形謹記336

堅持治療不放棄 皮膚與關節皆有機會獲得改善

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在近十年有長足的進步,常見治療方式包括緩解腫痛症狀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對皮膚與關節皆有治療效果的免疫調節藥。但若患者接受上述兩種藥物症狀仍未改善時,醫師會評估患者狀況,投以生物製劑進行治療。蔡雅竹醫師補充,生物製劑有機會改善90%以上的皮膚病灶,也有緩解關節症狀的效果,而且生物製劑對肝、腎的負擔小,即使是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可經醫師評估後使用,讓患者多一份安心。


3徵兆恐是乾癬性關節炎作亂 醫:提防關節變形謹記336

▲亞東醫院皮膚科蔡雅竹醫師

蔡雅竹醫師並以一名40歲男性個案說明,該患者就醫時手指已發生嚴重變形,也因為腳關節腫脹疼痛導致行走困難,接受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免疫調節藥治療一段時間後,由於症狀仍未改善,該個案即在醫師評估下更換治療選擇,治療一個月後關節終獲得好轉,恢復行走能力。另一名50歲女性個案則是有嚴重的皮膚乾癬,全身90%皮膚都呈現猶如燒燙傷般的紅腫疼痛,生活起居需要仰賴家人照顧,由於不堪疼痛,經醫師診治並積極配合治療後,皮膚紅腫消退,關節不再疼痛,日常起居已可自理,治療成效也使患者及家屬大感欣慰。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33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國人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使得肥胖人口大幅上升,為國人健康帶來隱憂。有鑑於此,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發起「體內環保新生活運動」,該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煌仁表示,高纖維、高鈣的飲食,配合持續性的規律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體內環保新生活」首部曲,主題是「大腸的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中秋節少不了要吃月餅;然而,很多慢性病患者卻是想吃又怕吃!營養師強調,其實慢性病患也能健康吃月餅,而且秘訣是選擇「營養成分」標示清楚的月餅,再決定該吃多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陳淑美表示,市售月餅種類繁多,在製作過程中多添加大量的動、植物油及糖,一個月餅熱量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坊芸報導)肩關節疼痛多發生在中風患者,主要是因患者的肢體無力或癱瘓,造成肌肉萎縮,就會使肩關節少了肌肉力量的支撐;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張瑋玲指出,肩膀關節屬於淺凹關節,必須仰賴關節的韌帶和肌肉收縮,以幫助維持穩定度。但因中風患者對於患部側邊的注意力較差,可能會因某些動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楷婷報導)暖呼呼的火鍋可以溫暖大家的胃,再加上香噴噴的辣,總是能夠滿足老饕的味蕾。但是愛吃麻辣鍋的民眾,是不是會擔心熱量過高,造成身體的負擔呢?營養師提醒,麻辣鍋的湯千萬不要喝,因為一碗湯約等於一碗白飯的熱量。麻辣鍋該怎麼吃?台南開業診所營養師主任林怡君表示,要吃麻辣鍋可以選擇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