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30出頭就洗腎?多囊腎不只傷腎還有「全身共病」 醫籲:有家族史務必篩檢

潮健康/郭家和

 

30出頭就洗腎?多囊腎不只傷腎還有「全身共病」 醫籲:有家族史務必篩檢

 

腎臟長水泡沒感覺?  「多囊腎」嚴重腹脹像懷孕?

腎臟「長水泡」沒症狀,卻可能讓年輕族群提早洗腎?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醫師受訪表示,「多囊腎」是所有遺傳性腎臟病中造成洗腎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父母罹患多囊腎則兒女會有50%機率得到,導致成年後腎功能受影響,最終面臨洗腎。

 

「多囊腎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有可能水泡愈長愈大,體積甚至是一般腎臟20倍,有些患者肚子就像懷孕一樣大,非常辛苦!」

 

王家良醫師提醒,部份多囊腎家族史族群,因無明顯症狀或腎功能正常,容易忽略多囊腎篩檢與及早治療。等到50、60歲出現明顯症狀時,腎功能可能已嚴重下降。

 

控制不佳  提早洗腎  多囊腎全身共病不可輕忽

王家良醫師指出,第1型的多囊腎患者洗腎年齡多在50多歲,第2型則為70多歲,第1型多囊腎是比較嚴重的。若是輕忽多囊腎而沒有好好控制,將提早洗腎,鼓勵有家族史的民眾務必及早篩檢,在腎功能惡化前及早治療。

 

另外,多囊腎不只會造成腎臟功能受損,王家良醫師說明,多囊腎也有會較高的腎結石、泌尿道感染發生率。腦部血管瘤、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心臟瓣膜疾病以及大腸憩室風險也會上升。囊腫也可能發生在肝臟、脾臟,面臨全身性的併發症風險。

 

 

30出頭就洗腎?多囊腎不只傷腎還有「全身共病」 醫籲:有家族史務必篩檢

 

多囊腎的黃金治療期?  口服藥愈早使用愈好?

王家良醫師提醒,有多囊腎家族史者應接受超音波或抽血驗尿,一旦確定為多囊腎時應及早治療,並注意飲食、運動及多喝水。水份不只對腎臟功能有益,也能預防結石、抑制抗利尿激素以避免刺激水泡生長。

 

多囊腎族群建議採取低鈉、低蛋白飲食,控制高血壓。運動強度則視水泡大小而異,也要避免外傷碰撞導致腎臟水泡破裂。

 

「以往多囊腎並無藥物可用,現在已有多囊腎口服藥物,而且通過建保給付,除了維持腎功能、減少洗腎機率,重點是藥物要早期使用才有效!」

 

王家良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共分為五期,末期腎臟病必須藉由透析或換腎才能維持生命。多囊腎病人需要洗腎的階段多在中年之後,而年輕時期是黃金治療時間。健保亦規定50歲以下、慢性腎臟病第3期的多囊腎病人才可通過給付。

 

多囊腎讓他30歲就洗腎!  面對腎臟疾病勿放棄

不過,即便因多囊腎而需要透析,仍不應放棄治療。王家良醫師舉例,過去曾收治一對多囊腎母子,媽媽換腎後12年皆維持正常腎功能。兒子30多歲就開始透析治療,依舊維持樂觀態度,積極面對病情。多囊腎病人可視需求,選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應與腎臟科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王家良醫師提醒,過去篩檢出多囊腎病人,也無可積極治療之武器,現今已有口服藥可大幅延緩洗腎並維持腎功能,有家族史的民眾務必至醫院篩檢,讓多囊腎及早得到妥善治療,可避免腎功能惡化及提早洗腎的困境。

 


延伸閱讀:

高血壓沒控制好 腎臟崩壞快10倍? 醫示警:最快5、6年會洗腎

「多囊腎」險讓她24歲洗腎! 光田醫院與國衛院合作 「基因檢測」助診斷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病例再破史上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多達744例本土個案,不但創了今年新高,也打破去年5月疫情的單日最高峰紀錄(5月22日公布單日721例本土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再度催打疫苗,鼓勵65歲以上長者快出來打疫苗。 指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出國需要數位健康證明的民眾要注意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3)日宣布,配合歐盟修改腳步,指揮中心即日起修正18歲以上民眾的基礎劑有效期限,從365日調整為270日。 莊人祥表示,歐盟執委會指出歐盟數位新冠證明(EU-DCC)中的疫苗證明,配合12歲以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隨著本土疫情單日直追千例,國人快篩需求越來越高,但目前快篩試劑一支要價就要300多元,遠比國外貴,飽受詬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明確指出,正式規畫這二天就會出爐,未來民眾可以透過三管道取得快篩,除了市場自由買賣之外,檢疫、隔離及高風險社區的篩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病例單日飆出744例新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9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44例本土個案及189例境外移入(9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新增本土個案數再創今年新高,且比昨551例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