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4台灣人1高血脂 日常5招一次甩開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血脂高不能忽視!國健署調查發現,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大概每4個人就有1個人有高血脂問題,估計約有500萬人,而想甩掉俗稱的「壞膽固醇」(LDL),預防心肌梗塞或是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提醒民眾,一定要知道日常5大行為準則,才能有效控制血脂。

國健署2017到2020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分別為26%、11%及26%;因為三高,未來得到心臟疾病的風險分別約是一般人的2.5倍、2倍以上及3倍,凸顯高血脂對心臟疾病的有害程度。

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血脂主要是由三酸甘油酯及膽固醇所組成,其中膽固醇,又可細分低密度膽固醇(LDL),即俗稱的「壞膽固醇」,理想值得小於130mg/dL,否則LDL產生後,容易累積在動脈的血管壁上,進而造成阻塞,最嚴重,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缺血性腦中風。

另一方面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膽固醇(HDL),理想值則須大於40mg/dL,吳建遠說,因為HDL是血管中的清道夫,負責清理掉血管中多餘的膽固醇,可以減少血管阻塞的發生,因此除了平時量血壓、測血糖之外,也需定期檢查血脂。

國健署強調,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者、冠心病病史者及血脂異常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除定期監測血脂外,不妨運用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年齡30至70歲民眾,只要輸入年齡、性別、高密度膽固醇等資料,就能預測10年內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並得到相關的健康指引。

國健署提供5個有效控制血脂的行為:

戒菸: 菸品內的尼古丁會提升血液中三酸甘油酯,且降低「好膽固醇」,因此,戒菸對於血脂異常具有改善的效果。

規律有氧運動: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對於血脂異常有改善的效果,可以顯著地增加「好膽固醇」和減少三酸甘油酯。

控制體重:肥胖會降低體內「好膽固醇」含量,故體重維持在理想範圍將有助於提升體內「好膽固醇」。

定期檢查:根據美國2019年心臟學會建議至少每4-6年做1次血脂檢查。40歲以上民眾,利用每3年1次免費補助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65歲以上民眾,則可以利用每1年1次免費補助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善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輸入相關健康數據,一旦檢測出屬於罹患「冠心病」高風險者,建議每年定期檢測。而中、低風險者,建議每3年檢測1次。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半夜老起床尿尿嗎? 醫師驚曝「夜尿」竟恐增加死亡率

一周內全台啟動居家照護 大醫院「通訊診療」需求已增2成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昨(28)日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頒發「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健康檢查品質認證」與「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共37項認證別予去年審查合格之機構。同時特別頒發「10年有成,追求卓越」獎予國泰、亞東、雙和、振興、高醫及奇美等6家機構,表揚醫院這10年來對照護品質的堅持與努力。...

閱讀詳情 »

近來有許多針對預防失智症的研究,根據外電報導指出,加州大學San Francisco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做好皮膚的保溼可能有機會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研究人員解釋,皮膚的狀況變差可能引發全身炎症,而這種炎症與衰老引起的許多慢性疾病有關,研究發表在《歐洲皮膚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the...

閱讀詳情 »

懷孕嘔吐感是正常的現象,不過,大部分都是懷孕初期,但有人懷孕3個多月仍會孕吐且口水變多。敏盛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許明信指出,孕吐與體內賀爾蒙改變有關,心理因素也能造成孕吐,建議孕婦保持好心情,少量多餐,避免吃油膩食物,就能減少孕吐。 為服務孕期婦女照護需求,國民健康署於民國101年4月起,設置孕...

閱讀詳情 »

傳統流感疫苗可望克服病毒突變!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翁啟惠特聘研究員與馬徹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用「雞蛋」製造出可抗異株(cross strain)流感病毒感染的單醣流感疫苗,防禦效果較傳統流感疫苗提升3至4倍,此研究成果已於上個月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