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

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

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因生活作息、日常壓力、飲食習慣不當、食道蠕動及感覺功能異常等多種因素導致。一般人對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印象普遍是胃酸逆流、嘴巴有酸氣或是「火燒心」,但其實久咳不好、氣喘,也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徵兆!

台灣盛行率年增至24.6%!咳嗽、胸痛也可能胃食道逆流
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台灣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日益增多,盛行率從5%增至24.6%,且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108年統計,近3年胃食道逆流疾病病患從61.6萬成長至76.6萬人次,但其中僅有不到3成的患者,可藉由胃部內視鏡看出腸胃局部紅腫、發炎並確認病因;其他7成患者雖食道、胃部無發炎或賁門鬆弛現象,但仍有症狀發生。

胃食道逆流症狀可分為以下2大類:
1. 典型症狀: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到咽喉或口腔。
2. 非典型症狀:吞嚥困難、咳嗽、胸痛、咽喉炎、逆流性牙侵蝕、氣喘、聲音沙啞等。

盧俊良指出,許多病患有咳嗽、咽喉炎症狀,會優先求診耳鼻喉科,有氣喘、胸痛症狀則會先求診胸腔科或家醫科,卻忽略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若只依靠病患主訴和胃鏡檢查,恐造成延誤治療或錯誤治療,使病情惡化。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胃食道逆流患者主要以50歲到59歲最為好發,若沒有及時正確治療,可能影響生活工作品質,少數患者會發現食道內出現類腸道細胞,進而演變成「食道化生」,增加早期食道癌風險。

胃食道逆流2大病因:胃酸暴露、食道敏感
陳健麟解釋,胃食道逆流依照病因的不同,可分為由胃酸暴露引起的逆流性食道炎,與食道敏感所引起的功能性胃灼熱症狀。前者多因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誘發,後者多由壓力、情緒刺激所致。此外,兩者交互作用也可能會引發非糜爛性食道炎,胃部、食道不一定有紅腫現象,因此若只依賴胃鏡檢測,病因恐無法即時確認。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屏輝分享,隨著醫療科技與技術進步,目前除了胃鏡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若有長期或重度胃酸逆流現象,或是服用特效藥但成效卻不佳者,有可能是未找出正確病因,可進一步採用精準醫療診斷治療。精準診斷治療提供食道酸鹼度檢查、酸鹼度併阻抗檢查及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供病患選擇,有助於多方評估食道健康與收縮功能是否異常。

由於許多病患對於傳統胃鏡侵入式檢查,常感到不適與抗拒度高,且容易影響進食頻率使檢查成效失準。曾屏輝說明,精準診斷治療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外,利用僅有1mm的細管取代內視鏡,進入體內測胃酸酸鹼值,可大幅減低對病患的檢查不適感與日常生活作息的影響,亦能更精確診斷出病患胃食道逆流成因,再與醫師討論決定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能顯著提升治療成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熱頭皮癢又脫屑,最叫人難受!今年62歲的王先生,就有頭皮搔癢難耐、頭皮屑多的困擾超過8年,醫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沒想到最近一個月病況加重,乾脆理光頭髮,加上外用類固醇及抗黴菌洗髮精,卻仍反覆搔癢,只好轉求助中醫調理體質,治療後總算擺脫困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情期間,拒絕病毒入侵,睡眠也很重要!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去年一項睡眠研究發現,夜間睡眠每多1小時,有助於降低12%罹患新冠肺炎病發風險,相反的,研究人員也指出那些有睡眠問題,或容易感到疲憊的醫護人員,感染風險則大幅提高。國內營養師進一步建議,想擁有良好睡眠,不妨...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編輯部 台灣乳癌有逐漸年輕化,資料顯示國人小於40歲以下乳癌患者16.6%,美國8%,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的統計,2020年即有230萬名女性被確診乳癌,全球發生率首次排前於肺癌。 由於乳癌年輕化,不少罹患乳癌患者,為了生兒育...

閱讀詳情 »

報新聞/王百佑報導 台灣在乳癌防治非常努力,不少企業家都投入支持乳癌防治衛,但在台灣乳癌患者逐漸年輕化,資料顯示國人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例台灣9%,是美國4.5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20年有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全球發生率首次排前於肺癌。 黑后量粒醫妍生技贊助乳癌防治公益衛教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