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9大症狀,檢測是否擁有「邊緣型人格」!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

受限於病理觀的臨床診斷

──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且容易被誤診?

邊緣型人格疾患有很多值得探討的部分。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手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邊緣型人格疾患的診斷標準為:

 

 1.瘋狂努力以避免被遺棄。

 2.人際間,在對他人過度理想化與貶低間反覆。

 3.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

 4.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如飆車、瘋狂購物)。

 5.一再以輕生、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感情。

 6.強烈地爆發憤怒情緒,且難以控制。

 7.情緒失控時,憂鬱、焦慮會持續數小時。

 8.長期感到空虛,害怕孤單。

 9.因壓力出現暫時性妄想或解離。

 

以上九項,如符合五項以上為重度,即表示具有邊緣型人格疾患。三項或三項以上為輕或中程度[註:中度邊緣型人格標準參考《你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型人格》(高育仁,2014),實際上DSM並無此項標準,但以現實狀況來看,筆者也認同高心理師的判斷依據。],即表示具有邊緣人格。

 

何謂精神疾病?「生病」的概念與框架

關於上面這些描述,最重要的討論就是:什麼是精神疾病?

就一般的生理疾病來說,原本健康的身體產生病變,導致需要調理、藥物治療或手術開刀等,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病。

而在精神疾病部分,除了需要治療外,也有一部分是跟個體的適應與感受有關。例如,個人反應過度強烈,或是長期的憂鬱、焦慮、緊張甚至是太理智、太情緒化等,這些都會讓個人感受到強烈的痛苦或無法適應。嚴格來說,這並非「生病」,而是跟他人或環境差異過大所導致的功能問題──社會化困難。

9大症狀,檢測是否擁有「邊緣型人格」!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精神疾病嚴格來說,並非「生病」,而是跟他人或環境差異過大所導致的功能問題。

 

社會化困難會衍生很多後續問題,包括影響個人的工作能力、人際關係,或是愛與被愛的感受,甚至引發對人生無望的想法與自殺念頭。我們不能稱這些過度反應是「言過其實」或「無病呻吟」,因為人是群體的一分子,無法融入或適應團體,對個人來說是很大的心理傷害。

但問題來了,在DSM-V中,是以個案的自述情緒感受及行為觀察作為診斷標準,這使得實際在做專業判斷時,邊緣型人格疾患非常容易被錯誤判斷。因為嚴格講起來,它是一種長時間處在不安全感、混亂且不穩定、不成熟的自我狀態,共病的現象很多,若以症狀來做判斷,很難化為確定的、單一判斷的外在指標,也就容易以偏概全。共病現象容易讓專業助人者搞混造成案主困擾的原因,所有的疾病都做治療,反而無法處理真正的根源。

 

共病現象與藥物的輔助

邊緣人格就像是長時間處在戰亂狀態的兒童的心智狀態,會伴隨事件而快速變化,進而產生強烈起伏、忽好忽壞的情緒:好的時候完全沒事,跟一般人沒兩樣,甚至更風趣、幽默(很會看臉色);狀況嚴重時,則會出現負向想法、自殺語言及行為。

邊緣人格的情緒、行為都像是某些疾病的外在行為表現,最常見就是憂鬱症、焦慮症與躁鬱症,甚至聽過被診斷為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的案例。當用情緒、行為作為指標時,邊緣型人格疾患很容易被診斷為上述這些疾病,因此我們常看到個案上醫院一陣子後,憂鬱症就「奇蹟式地康復」。但因為不是真正康復,所以事情一來又會重複發作,最後讓不少人變成到醫院逛街──拿藥物拿得很勤勞,但又不好好服藥,因為重點是到醫院看醫生,一踏進醫院或是看到醫生,就產生一種「我有接受治療」的安全感(雖然這種安慰劑效果只能維持一陣子)。

基於種種原因,臨床上,我們很少看到針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治療,大部分都是針對症狀施以藥物治療為主,例如抗憂鬱、抗焦慮跟情緒穩定藥物等。但藥物是針對情緒、症狀反應做介入,雖然能快速且明顯地見效,實際上卻沒有針對這個疾患治療的效果。

沒有治療效果,那為什麼幾乎所有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治療方式都會使用到藥物呢?我相信大家看到這邊都會很疑惑。

舉個典型的例子來說:失眠,最常使用的就是安眠藥,它能讓人睡著,減輕失眠的痛苦與不適,但嚴格講起來,它並不是在「治療失眠」,而是降低失眠的不適感。真正的治療,必須找到一個人的失眠原因,可能是生理或是心理層面,接著再去做根源的討論及治療。

邊緣型人格疾患也是如此。

用藥是為了讓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不受症狀干擾,進而對個案產生幫助。藥物雖然無法用來治療,但也是協助個案減輕痛苦的重要環節。

只不過,案主常常分不清楚其中的差異,就會主觀表示藥物的幫助不大(藥物本來就是在處理症狀,當然幫助不大),無法減輕他們內心的空虛與焦慮,所以自行調整用藥量,自行停藥更是時有所聞。

 

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

可惜的是,目前醫院所提供的心理治療或諮商,只有一小部分病人被服務到。考慮到健保點數與醫院在營利上的規畫,心理治療對經營者的收益較低,醫院聘任的心理師人數往往不足以面對龐大的需求,大部分還是以藥物為主。甚至,因為成本考量,病人接受度也高,醫院常常會以實習生作為心理治療的主要服務者。然而,實習生的專業能力畢竟有限,實習時間也有所限制,沒辦法好好地長期服務個案。

9大症狀,檢測是否擁有「邊緣型人格」!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說:自殘留下的傷口,是邊緣性人格常見的標誌。

 

事實上,真正的困難並不是治療,而是如何讓個案正視自己的問題,理解並接受自己的狀況,好好接受心理諮商、治療並輔以藥物穩定狀況。要讓一個人坦然而開放地接受自己在某方面「生病」了,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在我們的文化中,仍有汙名化精神疾病的情況,患病者有時會被看作是「沒積陰德」、「神經病」;另一方面,則是這類型人格疾患的個案,為了對抗被汙名化,會發展出一些偽裝、掩飾疾病的方法,讓協助者不容易確診,誤判的機率也高。

此外,辛苦而悲傷的際遇,讓他們對外在環境的理解一直都是負面而極端的,所以他們常認為真正有問題的,是外在環境,而不是內在那個為了存活下來而扭曲的自我。因此,要讓個案以單純、直接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問題,就變得相當困難,在專業上我們會稱呼他們是功能相當好,但病識感低的一群人。

所以,邊緣人格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對人或環境正向的新觀念或想法,以取代他們內在那個負向而掙扎求生的世界觀。能夠幫助他們的,是深刻理解、同理那些痛苦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勇於進到他們的世界去陪伴、去滋養,溫柔、細膩而勇敢地挑戰他們的扭曲。

 

9大症狀,檢測是否擁有「邊緣型人格」!為什麼「邊緣型人格」疾患難以確診?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

 

【更多內容請上寶瓶文化粉絲專頁;本文由寶瓶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隆乳日新月異,魔滴(MOTIVA)波力媚義乳材質問世,強調更優於傳統手術,而其中讓愛美人士趨之若鶩的一大特色,便是術後免按摩。整形外科院長張大力醫師認為,不論選擇何種材質,都得以「安全隆乳」為首要,術前乳房超音波評估,可依胸型規劃安全的手術;術中配合德國HD1080P高階內視鏡系統,清楚瞭解組織血...

閱讀詳情 »

母親節前夕,許多子女會安排一起吃大餐、購買禮物,慰勞辛苦的媽媽,不過,1項研究發現,職業婦女除了工作之外,還須負擔家事、照顧孩子或是長輩,如果每周工作較長,或常需要在周末上班,憂鬱症風險明顯較高。 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研究部團隊進行,研究對象共2萬3403名成年受試者,其中男性占...

閱讀詳情 »

俗云:「天下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顧名思義,不論女性是否天生麗質,隨著歲月的摧殘,青春一點一滴流失,保養的功夫絕對不能馬虎。然而,大大小小、瓶瓶罐罐的各式保養品,用時打開、用完關上,倘若手部或工具不清潔,往往容易滋生細菌、進而衍生過敏風險。除了選擇適合個人的保養成分之外,若能使用1次性膠囊的設...

閱讀詳情 »

急診室分秒必爭,醫護人員除了緊急處理病人情況外,還需要面對許多患者及家屬的各式提問,增加了急診內溝通不良及醫病關係的緊張。為了讓就醫民眾及陪同者掌握治療情況,並減少對醫護人員不斷詢問所造成的干擾,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開發1款APP,以智能化系統輔助醫療方式,讓民眾「一指搞定」,解決這些疑問。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