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APP一掃無疑! 營養師隨行讓你吃的安心又健康

APP一掃無疑! 營養師隨行讓你吃的安心又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現代人注重飲食健康,卻不知吃的食物是否適合自己。根據衛福部調查,近八成民眾雖有健康認知,但實際購買食物時,卻高達七成的民眾從來不注意營養標示成分。有科技公司研發 APP,提供客製化的每日用量提醒及紅綠燈警示,避免吃下不適合的食物,更透過一鍵掃描商品條碼,將繁複食品的營養標示化為簡單的圖示,飲食更安心。

健康管理APP 幫助三高危險患者選對抗疫食物

首支互動式健康管理APP上市,有別於「被動式的卡路里計算」,首創「互動式」的個別化健康管理,以營養團隊和AI演算法結合,從食品的選購開始把關,依照用戶身體各類數值與國健署建議的身體質量指數等提供專業建議。只要行動裝置一鍵掃描商品條碼,將以紅綠燈圖示方式,快速提醒用戶食物是否適合食用,讓營養標示更清楚易判讀。另外與營養師合作,針對最受關注的食安議題等共同企劃,撰寫文章與影片拍攝,定期為用戶提供保健資訊,為許多需要飲食控制的人,提供營養攝取量、過敏原、食品添加物的等專業建議,以作為食品選購指南的工具。

執行長林宜龍先生表示,作為一位心血管疾病與海鮮過敏者,他深知許多有飲食控制需求的人,面對成串的食品成份或營養標示,需要花些時間判斷攝取量、過敏原或是要避免的食品添加物。因此站在「預防醫學」立場,結合團隊在資訊工程上的專業,讓APP按照衛福部提供國人攝取建議與用戶輸入個人健康資料,成為首個能協助用戶清楚理解營養標示、作為食品選購指南的工具。

APP一鍵釋讀食品成分 全面把關日常飲食健康 

該APP根據民眾提供的身體各類數值資料與狀況,與國健署建議的身體質量指數等指標,只要掃描商品條碼查詢食品所含營養素與成分,就能讓消費者照顧身體健康同時,更快速方便地選購合適的食品。

1.慢性病患者:協助用戶把關並建議對於三高、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患者適當與適量的食品及營養素。

2.食物過敏者:迅速判讀食品所含營養與成分,避免用戶吃進設定的過敏食物。

3.過重肥胖者:不只計算可攝取的熱量,更客製化每日營養素攝取量。

4.注重健康者:依照智慧化管理與建議攝取食物營養與成分,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從根本「食品購買」出發 培養選擇正確的飲食意識

營養師提醒,要對抗疾病,平日的飲食是最大關鍵。衛福部最新數據顯示,心臟疾病、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等,仍高居國人死亡的七大主因,代表國人健康並未因良好飲食觀念普及而獲最大改善。深究其因,79%民眾對慢性病與飲食的關係有正確認知,但有高達70%的人購買食品時從不注意營養成分。

該健康管理APP旨在從最根本的「食品購買」開始,透過結合營養師團隊及 AI 演算法,依照用戶提供的身體各類數值指標狀況提供建議,客製化的每日用量提醒及紅綠燈警示,幫助用戶避免吃下不適合、甚至導致過敏的食物,更透過一鍵掃描商品條碼,讓用戶清楚了解營養成分,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飲食原則。

【延伸閱讀】
怕新冠不敢到院回診? 醫師教糖友如何抗疫不「傷心」
「控糖三二一」 糖尿病防疫超前部署,避免感染引發重症風險
新冠肺炎來襲!控糖力=免疫力 少挨針、連續血糖監測更EASY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55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60歲李姓男患者右肩膀出現疼痛、手臂無法上抬等症狀,自行貼藥膏、做復健等方式尋求緩解,持續3個月卻依舊沒有改善,到童綜合醫院骨科看診,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是因旋轉肌袖退化造成破裂,建議進行微創肩關節內視鏡肌腱修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術後住院2天即返家休養,3個月已完全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5)日宣布新增3例本土個案,65例境外移入;其中3例本土個案中,全數為新增本土病例。境外移入中,例為落地採檢陽性,其他為檢疫期間採檢陽性。遺憾的是,今日新增1例死亡。 1例死者有慢性病史 隔離中離世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死亡個案為案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仍具威脅,國內本土疫情尚未平息,仍有社區傳播風險,呼籲尚未接種第1、2劑COVID-19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COVID-19疫苗基礎劑接種,藉以獲得保護力。 陳時中再次強調疫苗接種重要性 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說到回婆家,你好像聽見遠方傳來婆媳戰爭的鼓聲隆隆,還沒見到婆婆本人,你已經開始預演那些緊繃、難受的互動,心隨著壓力沉到谷底了嗎?事先有過高期待 互動中留巨大壓力國立臺灣大學謝遙臨床心理師指出,你不見得會說出口,但內心可能隱藏著「我不能和婆婆撕破臉」、「我應該盡到媳婦的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