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B型肝炎多數無症狀 長期反覆發炎恐肝硬化、肝癌上身

B型肝炎多數無症狀 長期反覆發炎恐肝硬化 肝癌上身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肝癌是國人第2大癌症死因,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報告指出,108年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醫師表示,肝癌的形成超過5成與B型肝炎有關,因此防治肝癌應先搶救B肝。B肝病友的肝臟處於長期反覆發炎狀態,若能持續性藥物治療以抑制體內病毒量,有助穩定病況,避免快速惡化為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


B型肝炎屬於DNA病毒 肝癌成因超過5成以上是B肝


在台灣,肝癌的成因逾5成是B型肝炎造成,3成為C型肝炎造成,其他則包括脂肪代謝異常、藥物及酗酒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解釋,B型肝炎是一種DNA病毒,病毒量超過2,000 IU/mL,肝癌罹患機率會提高2倍,目前台灣40歲以上族群約15%有B型肝炎,而35歲以下族群受惠於B肝疫苗全面接種政策,盛行率已降至1%。


許多人對於B型肝炎仍有不少迷思,包括誤認自己工作過於勞累、吃飯擁抱接觸或飛沫就可能會得到,事實上,母體垂直感染是傳染B肝的最主要途徑,少數則為水平傳染,如共用刮鬍刀、針具或危險性行為時所導致。


治療B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 原理是抑制病毒複製但無法根除


美國B肝治療指引以不停藥為原則,目的在於維持病情穩定不惡化。高偉育醫師表示,治療B肝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有很多種,原理是抑制病毒複製,但無法根除,建議持續服用以控制病毒量。


傳統B肝治療藥物的抗藥性較高,目前有新一代藥物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能大幅降低影響腎功能或骨鬆的副作用,甚至孕婦也可以使用。尤其針對懷孕27周、第3產程階段,病毒量逾百萬IU/mL 的B肝帶原孕婦,健保也有給付用藥以預防母體垂直感染,降低寶寶染上B肝的風險。


B肝何時開始治療? 留意病毒量、肝纖維化2指標


許多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都建議,B肝病友只要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Fibrosis)達中級(F2),就應積極接受治療、持續用藥。肝纖維化共分0到4等級,0至1等級是沒有纖維化,第2等級屬於輕微的中級纖維化(F2),第3等級則是重度纖維化(F3),也就是肝硬化。


雖然國內現行健保條件在今年3月有調整放寬,但針對B肝患者給付用藥的規定仍要連續2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需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F3)。而且,B肝病友在服藥治療2至3年後,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健保會先暫時停藥觀察3個月。高偉育醫師建議,此時除了定期追蹤相關肝發炎指標,病友也可以考慮自費持續用藥,以防反覆發炎或惡化。


高偉育醫師提醒,肝臟沒有神經,B型肝炎患者多數沒有症狀,應定期檢查追蹤,若發現肝功能異常、有肝硬化跡象,就應積極介入治療,才能有效防範肝癌上身。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肌瘤造成女性不孕 手術治療選擇多防沾黏助添好孕
▸牙周病患感染新冠重症率將近9倍 牙齒鬆動恐為時已晚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下背痛問題約有15%找不出原因,導致常被診斷為慢性肌腱炎、長骨刺壓到神經等症狀,主要原因包括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等問題,透過核磁共振或在X光檢查較難察覺,才會導致較難確診慢性下背痛的真正原因;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指出,像薦髂關節病變主要就是因曾經受傷、長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全球麻疹病例暴增300%!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全球麻疹病例在2019年前3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00%,原因是社群媒體上的反疫苗活動影響疫苗接種率。世衛秘書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負責人Hen...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出現腰痠背痛等症狀時,你也會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症狀嗎?不過在使用上可得多注意了,不管是貼痠痛貼布或是塗抹藥膏,都應該適量即可,才能達到療效又不傷身;日前就有一名國外田徑選手突然猝死,結果經解剖後就發現,原來疑似使用過量的痠痛藥膏,使身體累積太多水楊酸,導致中毒而死亡,...

閱讀詳情 »

過去我採用嚴格的生酮飲食法時,出現暴飲暴食的情形,而且非常嚴重。一開始我限制自己的飲食,減少500至750大卡的熱量,並且計算吞進身體中每口東西的熱量,以及主要營養素含量。我大概只能維持個10天,接著就堅持不下去了。我發現自己大吃特吃,吃到食物都精光了才會停下來,不管當時我有多飽都一樣。 奇怪的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