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COVID-19感染新趨勢 研究發現病毒對溫度非常敏感

COVID-19感染新趨勢 研究發現病毒對溫度非常敏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根據《生化與生物物理研究通訊》(Biochemical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BBRC),美國猶他大學在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對溫度非常敏感,當溫度上升至攝氏34度,病毒外部結構會發生變化,但攝氏21度時,低溫環境下病毒結構保存良好,顯示出隨冬季氣溫開始下降,新冠病毒傳染性可能也就更強。病毒外部結構會被破壞,

病毒對溫度敏感 冬季發生感染可能增加

據《每日科學》,美國科學家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為了能夠測試溫度和濕度如何影響病毒表面的結構關係,他們創造病毒的類似結構,觀察病毒表面的結構分別在露天乾燥環境以及液體溶液裡的實驗會如何變化。

報導指出,實驗中模擬的病毒樣顆粒(VLPs)是不含病毒核酸的空殼結構,因此並不具有引起感染的遺傳物質(RNA),這種新方法對科學家來說,可以在不冒風險下的情況下進行病毒實驗,而病毒外殼蛋白必須要按照特定的排列順序才能保持傳染性。

研究發現,當溫度上升至攝氏34度且持續三十分鐘時,其病毒外部結構會被破壞,但在攝氏21度時,對病毒幾乎沒有任何殺傷力,這很可能表明隨冬季氣溫開始下降,在低於室溫條件或是寒涼氣候環境,新型冠病毒傳染可能性更強,而濕度雖會影響在空氣中的傳播,但他們認為對病毒顆粒表面影響不大。

疫苗不是問題終點 持續研究冠狀病毒

這是否意味著寒冷氣候更容易傳播新冠病毒呢?Michael Vershinin研究者回應,「從研究到證實尚有幾個步驟才能證明這一項論點。」但根據大規模的觀察數據有一致性的結果,冠狀病毒似乎在冬季感染更多人。她表示,病毒非常複雜,科學家對病毒的理解,目前在短時間裡已有很大的進步,相信未來幾年SARS-CoV-2和其他冠狀病毒將有更多的研究成果。

原文連結:

1、Particle Testing Has Scientists Expecting a New Surge of COVID-19 Infections – Here’s Why

2、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ers find COVID-like particles a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3、Coronavirus may survive on surfaces longer in winter

【延伸閱讀】

打呼問題當天可以改善! 正壓呼吸器、止鼾牙套助好眠

腸癌微創手術輔超音波刀 有效止血又傷口小、術後康復期短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為了協助老年人預防跌倒事件再次發生,成大醫院復健部和斗六分院復健科,找來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協助進行研究,成功推出GO APP 1.0版的APP軟體;成大醫院復健部醫師連偉志指出,透過APP軟體能監測個案步態,找出跌倒的高危險族群,且提供個人化復健治療,目前臨床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35歲江先生,20歲那年因工作從高處跌落,從此胸椎以下癱瘓無力,這一臥床就是十幾年,造成年邁的雙親負擔不小,所幸2015年慈濟社區志工訪視通報後,由台中慈濟醫院接續醫療關懷,經過一年半慈善和醫療的聯手,總算讓這名江先生順利走出家門,並積極持續復健。 患者雙腳接近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自殺事件層出不窮,讓自殺議題彷彿成為社會禁忌話題,就怕談論自殺事情恐會使危險性增高,有自殺念頭的人不願尋求幫忙等發生;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江依潔指出,其實這只是自殺的迷思,公開談論自殺話題,不但能幫助想自殺者願意和身邊的人透漏念頭甚至傳遞求助訊息,這時也能給予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2歲男性兩年前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但視力又逐漸模糊,且產生眼睛刺激與疼痛。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張昱欣診斷為白內障術後產生「人工水晶體相關之水疱性角膜病變」。嘗試局部給予降低眼壓、高張性眼藥水,並配戴治療性隱形眼鏡,病人視力模糊及不適稍獲緩解;但最終施予角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