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三類人不宜倒走鍛煉

三類人不宜倒走鍛煉
倒走鍛煉如今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流行,清晨或黃昏的公園裏,倒著走的身影隨處可見。凡事都有利有弊,作為有悖於“常理”的運動方式,倒走鍛煉更是如此。
  朝前走練屈肌,倒著走練伸肌
 

 從運動訓練學角度來看,倒走和正常行走有著截然不同的鍛煉效果。我們朝前走的時候,以使身體向前屈曲的肌肉群用力為主,包括腹部肌群、髂腰肌、股四頭肌
等;而使身體後伸的肌肉群,包括腰背肌、臀大肌、股二頭肌等作為輔助,只起到平衡和維持姿勢的效果。朝前走時間長了,屈肌群得到的鍛煉多於伸肌群,就容易
出現腰背痛、臀部酸、大腿後側肌肉酸痛等癥狀,進一步加重就會變成腰肌勞損。
  倒走的時候,剛好相反,身體略向後仰,骨盆向後略微傾斜。每邁出一步,都是由腰背肌、臀大肌先收縮發力,而身體前側的肌肉群成為對抗平衡的肌群。這樣一來,身體背側主管後伸的肌肉群得到鍛煉,能有效防治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
  倒走要保護足、膝、頸
  但是,從運動醫學的視角來看,倒走比正向行走難度明顯加大,進行倒走練習時需要註意一些問題,以防出現意外。

 
 從步態上來說,我們正常行走的時候,足跟先著地,然後過渡到足底、前足,最後足趾擡離地面。而倒走的時候,向後邁步,足趾先接觸地面,然後前足著地支
撐,接著過渡到足底、足跟,最後足跟擡起。這樣和正常行走不同的是,足趾和前足受到地面的沖擊較大,因此對於足部第一跖趾關節有炎癥和外翻(俗稱大骨拐)
以及扁平足、足弓塌陷的朋友,倒走的時候可能導致病情加重,需要謹慎選擇。
  從行走時膝關節的形態來看,正常行走時,膝關節保持略微屈曲的狀
態,沒有完全伸直,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受到的沖擊得到了緩沖。而倒走的時候,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向後邁步時,膝關節常常不自主地伸直支撐,這樣對膝關節
產生的沖擊較大。對於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炎和有關節陳舊損傷的朋友,會加重膝關節疼痛。
  從身體平衡能力來說,倒走是一種異常狀態的運動,
需要較強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調性。運動協調性不佳的人,由於倒走時看不到後方的路,沒有視覺的支持,更容易出現身體失衡。輕者左右搖擺,行走不穩,重者可
能會摔倒。有的人倒走過程中不斷地回頭看路,頸椎扭轉過大,還有可能誘發頸椎病,出現脖子疼痛、眩暈,甚至猝然摔倒。
  老人倒走,雙手扶腰
  目前倒走鍛煉法流行於中老年健身愛好者中,中老年人反應不如青年人靈敏,所以註意平衡、防止摔倒顯得尤為重要。
  建議老人進行倒走鍛煉的時候,先做好熱身,把膝關節、踝關節和足部活動開;倒走時要選擇平整的路面,且周圍人比較少的環境;行走的時候雙手先從後方扶住腰部,保持平衡,待平衡能力增強之後再改為雙臂自然擺動;最好采用正走和倒走結合的方式,使身體各部分肌肉都得到鍛煉

http://blog.udn.com/acewang3006/4642164#ixzz2Ax5uMm3L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立法院將於本周四審議「藥事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原藥物藥商管理法),有立委提議放寬對中藥材商的規範;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認為此舉已違憲;該會並呼籲要為民眾用藥安全把關,就應徹底依循「教、考、訓、用」原則。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何永成醫師表示,此次立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用藥資訊一把罩!台北慈濟醫院首創在藥袋加印專屬QR code,病人只要用智慧手機掃描,就能得知完整的用藥資料,包括藥品外觀圖片、衛生署核准字號及適應症、藥品使用注意事項、懷孕分級、禁忌症、詳盡副作用說明等中英文雙語資料。台北慈濟醫院藥師林冠伶指出,藥袋加印QR code...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有研究發現,當睪固酮不足時,除了會影響生活品質外,還會增加罹患勃起功能障礙、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骨質疏鬆與骨折及心血管疾病等危險性。甚至有報告顯示,中老年男性如果睪固酮濃度較低者,在長期追蹤過程中會增加其整體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因此,近來學者認為,睪固酮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第一泡茶到底能不能喝?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顏敏恆說,當然能喝,而且更營養!許多人在泡茶時,習慣把花草茶或茶葉的第一泡倒掉,以免喝下茶在採摘以及製造過程中,所黏附於茶葉表面上的灰塵或農藥,而且也能舒展茶葉,讓茶香更回甘;因此,許多品茗人士認為,第一泡茶除了能沖洗茶葉、溶出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