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年養生月曆,這實在是太實用了,一整年都需要阿~快收藏吧!

全年養生月曆,這實在是太實用了,一整年都需要阿~快收藏吧!

農曆乙未年的美好生活從健康養生開始!如何按節氣養生健體呢?讓我們一起看看由專家們為您精心打造的乙未年養生月曆吧。

農曆一月(2015.2.19~3.19)

節氣:雨水驚蟄

養生關鍵詞:降火春捂

正月是新年,為趕回家過春節,火車汽車上人多溫度高,易出現上火、口渴、便秘、乾咳等症狀,建議在車上少吃辛辣及滷製品,不妨吃些柚子、黃瓜等降火。從雨水開始,氣溫逐漸回升、降水也漸多。但冷空氣與暖空氣仍會頻繁較量,所以雨水節氣常出現“倒春寒”,春捂的要點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背部保暖護好“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寒從腳下起”,足部保暖身體才能真正暖和起來。驚蟄後春風拂面,易引動肝陽,並伴多痰,可吃些海蜇清熱化痰、降壓消腫。

農曆二月(3.20~4.18)

節氣:春分清明

養生關鍵詞: 清熱潤燥

春分節氣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是調整陰陽平衡的好時機。俗話說:“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春分以後,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循環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加強,內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多,是孩子們長高的最佳時段。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

“斷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這是蘇東坡描寫青蒿的優美詩句。清明前後北方風大雨少,氣候乾燥,容易乾燥上火,而青蒿正是美味嬌嫩的時候,怕上火的朋友,不妨吃上一些青蒿蹄花湯,清熱滋補潤燥。

農曆三月(4.19~5.17)

節氣:穀雨、立夏

養生關鍵詞:控壓排毒拿五經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農曆三月初三這天,不少地區都有吃薺菜煮雞蛋的風俗。初春是高血壓病好發的節氣,食用薺菜後可增強大腸蠕動,促進排泄,有降血壓、降低體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前後,空氣濕氣大,要注意排濕排毒。此時竹​​筍紛紛破土而出,可食之通便護腸,排毒養顏。立夏后,人們常會煩躁上火,食慾、睡眠不佳。可用中醫經典養生方法“拿五經”:即用五指同時分別點按人頭部正中線的督脈,兩旁的膀胱經、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每次不少於3~5分鐘,可調節神經功能,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

農曆四月(5.18~6.15)

節氣:小滿芒種

養生關鍵詞:養陽祛濕

小滿後,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溫、多雨,體內濕氣會增加,情緒也會更易煩躁,汗液的排泄加快,中醫認為“氣隨汗脫”,陽氣會因此受損。此外,熱天人們比較貪涼,易感受寒濕而傷陽。可按揉足三里穴養護陽氣、補中益氣。

芒種濕度增加,使人易四肢困倦,萎靡不振,痰濕內聚。夏季此時有了大排檔,“肥甘厚膩”會困住脾胃,進而出現痰濕體質特徵,如食量大、容易疲倦、舌苔白膩、不愛喝水、大便不成形等,不妨按摩豐隆穴健脾胃祛痰濕。

農曆五月(6.16~7.15)

節氣:夏至小暑

養生關鍵詞:養心明目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因此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午養生用艾灸,能使人解除疲勞,享受輕鬆。在家中適量燃燒艾條還有驅蚊蟲和穢氣的效果。

夏至後,真正的“烤”驗才開始。天氣時而炎熱、時而悶熱、時而濕熱,人的情緒也會一波三折。此時可練中醫經典氣功“六字訣”中的“呵”字決防治心病,緩解焦躁情緒。呵,讀(hou)。口型為半張,舌頂下齒,舌面下壓。呼氣念呵字,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掌心向裡由小腹前抬起,經體前到至胸部兩乳中間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氣盡吸氣時,翻轉手心向面,經面前、胸腹緩緩下落,垂於體側。如此動作6次為1組,一般要連作6組。進入小暑節氣後,為躲避炎熱很多人喜歡待在空調房裡,殊不知這有礙養生,最好採用自然的方法防暑降溫。

農曆六月(7.16~8.13)

節氣:大暑、立秋

養生關鍵詞:防中暑貼秋膘

大暑多在三伏中最熱的中伏,氣溫高多雷雨,易挾濕。暑濕之氣會乘虛而入,使人心氣虧耗,易引發中暑等疾患。當全身出現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出汗等情況時,多為中暑先兆。最好脫離高溫環境,解開衣領,喝點涼白開,吃點水果,盡量到陰涼的環境裡休息。

經過酷暑的煎熬,人體營養耗損不少,北方立秋之後可“適當”貼秋膘恢復體力。江南立秋後,天氣不會馬上轉涼,暑濕還較重。貼秋膘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濕熱積聚在胃腸中,容易誘發感冒、便秘、發熱。不論南北,立秋後要吃些豆芽、菠菜、胡蘿蔔、芹菜、小白菜、萵筍等,營養豐富又不容易發胖。

via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五十歲的黃先生,半年來胸口時常感覺不舒服,咳嗽的痰偶爾有血絲,害怕自己是不是罹肺癌,醫院一間一間換就是查不到。直到求診臺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靠著臨床經驗詳細問診、聽診查出關鍵的「時有時無的哮鳴聲」,終於由支氣管鏡檢查,找出排骨屑卡支氣管,取出異物擺脫半年陰影。胸部X...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類固醇從以前俗稱的「美國仙丹」,到後來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症狀,已漸漸成為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1種藥物。先前的研究指出,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所以臨床醫師在開立口服類固醇多會謹慎以對,非必要時盡量避免讓患者長期使用。不過,如果使用時間不長的話,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午餐吃的營養均衡,不僅身體發育好,還能保持敏銳!在開學之初,家長們擔心孩子午餐的便當盒是否獲取足夠的營養,但是不少兒童常常選擇不吃午飯,甚至把便當帶回家丟棄,這不僅讓父母挫敗感,更不用說浪費食物了。如果長期發生可能令人氣憤,專家建議把握晚餐可與孩子吃飯的時間,讓孩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半夜突然腳抽經,痛到驚醒,是許多人常有經驗。網路就流傳睡覺時半夜小腿抽筋是因為身體鈣不足,所以要補鈣才能避免半夜小腿抽筋。食藥署對此指出,夜間腳部抽筋的原因眾多,不見得每個人腳抽筋的原因都是因為缺乏鈣質,建議晚上睡覺前在易抽筋的部位作伸展運動,並注意雙腿的保暖。若症狀仍未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