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助聽器、電子耳,傻傻分不清

助聽器 電子耳,傻傻分不清

感到聽力越來越吃力時,許多人會開始選用輔助工具,想讓溝通更加順利。但市售助聽產品龐雜,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先助聽器,再電子耳

助聽器 電子耳,傻傻分不清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德詠說明,事實上,人工電子耳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聽力障礙患者,主要用在雙耳有重度或極重度聽力受損者,且臨床上多是使用助器聽後,仍無法得到幫助時。另外也有案例是兩種輔助器材,同時使用於雙耳之中。

在費用部分,一只電子耳的價格約為新臺幣80至100萬不等,需動刀植於耳內,術後調頻過程相對複雜。

方德詠醫師進一步表示,植入人工電子耳後,患者通常需要3個月至3年不等的復健期,原因在於電子耳是以電訊號來刺激聽覺神經,屬於一段一段的頻率範圍來刺激,但生活中音頻其實相當廣泛,從低到高,因此配戴後會和實際音質有所落差。

簡單來說,人工電子耳,在患者的耳朵裡,聽起來可能會類似機器人在說話。由於個人的適應性與本身內耳受損狀況不同,或者本身有沒有聽過正常的聲音,都會影響到所需的復健時間。

電子耳的運作過程

助聽器 電子耳,傻傻分不清

裝置設計上人工電子耳附有一個麥克風、攜帶式或耳掛式的聲音處理器,而耳內則有接收器和電擊極裝置,會透過手術裝設於耳後的皮膚下及內耳耳蝸內。

麥克風則是用來接收聲音,傳至語言處理器,將聲音進行數碼、編碼等處理,接著再經導線傳到傳輸線圈,這些訊號經由無線電再傳到皮膚下的接收器,刺激耳蝸內的神經纖維,訊號會藉由神經的刺激,傳到大腦的聽覺皮質,使患者產生聽覺。

方德詠醫師表示,是否適合配戴人工電子耳,因人而異,建議應與專業的醫生加以討論,確定哪種方式較佳,再進行相關手術。

 

【延伸閱讀】

聽嚨嘸!這些現象是重聽的前兆?

小心入口!食物中的隱性危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以防疫優先,宣布醫事人員禁止出國,除非報准,雖然強調全額補償,但將部分「報准」權力下放給醫院,引發基層醫事人員反彈,醫師、護理師工會代表今(27)日下午就到指揮中心所在的疾管署前抗議,直嗆禁止出國是假議題,人力不足下,醫護平...

閱讀詳情 »

中研院宣布合成出「公克級」瑞德西韋。(圖/取自中研院臉書)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已在美國獲准進行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中研院在臉書PO文指出,中研院已成功合成出純度達99%的「公克級」瑞德西韋,但希望備而不用。未來因應疫情所需...

閱讀詳情 »

▲(照/亞東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飲食加上作息不正常,有胃食道逆流的台灣人越來越多,儘管大部分的病人服用胃藥,調整作息後,多半就能得到改善,但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提醒,在台灣仍有將近30%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長期服用胃藥卻是白忙一場,往往因為本身有功能性問題,必須透過更精...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臉書粉絲專頁)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避免成為防疫缺口,在各方壓力之下,台灣最大規模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今(27)日宣布暫停了,事實上,包括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早聯合聲明要求政府及民間單位自發停辦大型活動;醫勞盟今更直接在臉書發文請桃園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