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每年進入春夏之交,是食用黃鱔的旺季,但你可能不知道,黃鱔體內有多種寄生蟲,烹熟都未必能殺死。這些寄生蟲,解剖黃鱔時,用肉眼都能看見!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某君的爸爸是黃鱔控,拿手絕活爆鱔面,三天兩頭要做一回。有一天老爸從市場上買了一斤多黃鱔,殺的時候發現,黃鱔體內有很多會動的蟲子,看上去很噁心,這些蟲子生命力很強,用開水燙了三次都沒死掉!老爸不敢吃了。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這黃鱔裡那麼多蟲子哪裡來的?吃進胃裡會怎樣?對人體有危害嗎?

來吧,實驗走起!

黃鱔的這些寄生蟲能被我們的胃液殺死嗎?

就在那個農貿市場,實驗君一口氣買了10斤黃鱔,老闆說都是養殖的。

▲首先我要模擬一個黃鱔被咀嚼後進入胃裡再被胃液消化的過程。

先把黃鱔的肌肉和內臟分別加入清水,然後用攪拌機充分打碎,(這是模擬咀嚼的過程)然後用跟人體胃液的成分幾乎一樣的消化液(包含胃蛋白酶、氯化鈉、稀鹽酸和水)和黃鱔肉渣與內臟渣充分融合,模擬胃液的消化。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看,這就是「人造胃液」中的黃鱔肉,噁心吧。既然做實驗嘛,一定要科學。

▲接下來實驗君來模擬黃鱔在我們胃裡被消化的過程。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有把這杯東西放到37度(與人體溫度相同)的恆溫箱裡孵育4個小時,(因為一般來說經過4個小時的消化,人體胃液能把大部分微生物殺死)。為了模擬胃部的蠕動,每隔10分鐘就把溫箱裡的消化液拿出來攪拌一次, 

4小時後黃鱔肉和內臟的被消化完成了這樣:

▲那這杯粉紅色液體裡到底有沒有寄生蟲呢?

實驗君把它放在解剖鏡下觀察。我勒個蒼天!一大片蠕動的蟲子!透明的表皮,黃色和白色的身體,有的展開身子像蚯蚓一樣游動,有的盤起來像螺螄一樣!可以想像這些傢伙在我們的胃裡會是什麼樣!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顎口線蟲

 


醫生說,從黃鱔沉渣裡挑出來的叫做顎口線蟲,用肉眼看非常小,最長的可能也就幾毫米,實驗人員在我們買的10斤黃鱔中,找到了250條顎口線蟲!而這些只是顎口線蟲的幼蟲,它們在黃鱔體內還會長大!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下面這只「未成熟」成蟲看起來就明顯大了幾倍,褐色的身體,頭還在轉動。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看到了嗎?即使經過咀嚼、胃液消化4小時後,這種蟲子仍然能在你體內存活!

■那麼,感染這種蟲子後有什麼症狀呢?

杭州就有位女患者就因為吃黃鱔,染上了顎口線蟲。這些紅色的線條是蟲子在人體皮膚下遊走的痕跡。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黃鱔體內的寄生蟲對人體有多大危害?

實驗君請教了全國最頂尖的寄生蟲病研究機構之一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專家說顎口線蟲病是最危險的寄生蟲病之一,它的潛伏期很長,幾年甚至十幾年蟲子都能存活,而且不停地在人體內遊走。游到哪裡,就會對哪裡的組織器官帶來損傷。

除了骨頭以外,基本上所有的組織器官它都能去,如大腦、眼睛、心臟、肺等等。一旦鑽進人的大腦,那就非常危險了,可能會劇烈的頭痛、癲癇、昏厥,甚至死亡。

如果已經感染了,治療方法是:服用阿苯噠唑和伊維菌素。但最大的危險是誤診。



■另外,顎口線蟲也存在於黑魚、汪刺魚、鯰魚、鰻魚裡。青蛙、泥鰍這些動物肚裡也有寄生蟲,因為這些動物都以食小蟲為生,所以體內很容易寄生各種細蟲。

還有,並非高價的進口黃鱔就沒有危險,上海檢驗檢疫局曾對外披露,該局連續從9批次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黃鱔中檢出顎口線蟲。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檢疫人員在6批印度尼西亞黃鱔中採集檢疫樣品26個,檢出陽性樣品14個,陽性率53.8%,共計檢出顎口線蟲數112條,包括頭部檢出4條,內臟中檢出15條,黃鱔肉中檢出93條;在3批菲律賓黃鱔中採集檢疫樣品15個,檢出陽性樣品9個,共計檢出顎口線蟲數70條,包括內臟中檢出9條,黃鱔肉中檢出61條。

千萬別再吃了黃鱔體了!內有要命的寄生蟲!太嚇人!

【圖:南京女子買1斤黃鱔,發現上百條寄生蟲,長5-10釐米】

顎口線蟲主要分佈於亞洲,日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均有人體感染的報導。上海檢驗檢疫局2011年就開始建議,停止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進口黃鱔。

看完本文請一定要分享給朋友,提醒朋友別吃!!!!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新增2名新冠死亡個案,分別是案1522與案2095;案1522曾傳快篩陽性,台北市台安醫院拒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解釋,應是先安置在家等待,或等待PCR檢驗結果,案2095則是亞東醫院院內感染確診病人,檢驗確診後次日病逝。 案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疫情尚未退燒,昨日新增333例,今(18)日稍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240例本土、5例境外移入。其中兩名確診者(案1522、2095)死亡,至今累計死亡個案14例。記者會中教育部同時宣布,為因應疫情警戒,降低群聚感染風險,於5月19日起至5月28日止,全國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地中海貧血屬於隱性的先天性遺傳疾病,主要因先天性紅血球結構異常,導致容易破裂,這時攜氧功能就會不足,輕度患者並不影響生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部顧問醫師彭慶添指出,寶寶3至6個月大時,正處於胎兒血色素轉換為成人血色素,若發現寶寶常臉色蒼白,就要注意是否為乙型地中海貧血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8)日台灣本土新冠疫情稍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全國新增245例新冠個案,包含240例本土與5例境外移入,新北市確診最多例,共有106人確診,重災區中和33例,台北市則有102例,重災區萬華48例;指揮中心陳時中表示,有觀察到萬華快篩陽性率下降,但仍然不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