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增2名新冠死亡萬華婦確診失聯! 急診與隔離病房塞爆

增2名新冠死亡萬華婦確診失聯! 急診與隔離病房塞爆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新增2名新冠死亡個案,分別是案1522與案2095;案1522曾傳快篩陽性,台北市台安醫院拒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解釋,應是先安置在家等待,或等待PCR檢驗結果,案2095則是亞東醫院院內感染確診病人,檢驗確診後次日病逝。


案1522倒臥家中死亡送醫仍不治 案2095院感確診死亡


陳時中表示,案1522是1名60多歲女性在萬華工作,5月10日出現發燒症狀,14日就醫採檢,16日確診,在17日經發現倒臥家中,同日緊急送醫搶救,生命跡象無法恢復不幸死亡;針對外傳拒收一事,陳時中回應,因確診人數增加,等待安置時間變長,也可能在家等待核酸檢驗PCR結果。


陳時中持續說明,另一名死亡個案(案2095),是1名80多歲男性,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腎衰竭、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肺纖維化等病史,5月16日因匡列接觸者採檢確認陽性,Ct值25,17日病情惡化,經急救仍不幸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補充,個案照顧看護也曾匡列採檢,PCR呈現陰性。


急診數量暴增醫生自曝「戶外插管」 全台隔離空床僅剩241床


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許多醫院急診人數暴增,振興醫院急診醫師在網路發文,該院急診病患在戶外插管治療;陳時中特別回應,該訊息應醫師自己放在網路上,可能因擔心急診室內人都擠滿了,急診室空間太擁擠,反而讓救助環境不佳;陳時中呼籲,疑似或確診未入院病患,應在家隔離等待通知。


指揮中心統計,全台隔離病房空床數僅有241床,分別為臺北區47床、北區 15床、中區33床、南區54床、高屏區 65床、東區 27床;陳時中強調,目前已經沒辦法確診,就送負壓隔離病房,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多會安排在家隔離等待,不論病人本身、同住家人、照顧者都要小心應對。


確診在家等待安排 照顧者與病患都要小心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醒,如果確診新冠肺炎或快篩陽性,在等待安排住院前,照顧者首先要確定自己,與確診者最大程度不接觸,如果是高風險族群,例如65歲以上年長者,或有潛在疾病,不要直接照顧確診病患,也不要共餐,最好分別使用衛浴設備,若不得也要保持空氣流通,每次使用都要消毒。


莊人祥持續說,如果照顧者需要進入房間,雙方都要戴上口罩,如果可能接觸污染物品,必須戴上手套,最好使用稀釋漂白水清理常接觸物體表面,記得提醒病患多喝水,可視醫囑服用藥物,即便症狀好轉也不能放下戒心,如果發現症狀惡化,察覺喘、呼吸困難、胸痛、嘴唇與指甲床發青,立即播打119。


增2名新冠死亡萬華婦確診失聯! 急診與隔離病房塞爆

▲照顧家中確診者指引1/2。(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增2名新冠死亡萬華婦確診失聯! 急診與隔離病房塞爆

▲照顧家中確診者指引2/2。(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乳癌治療術後預防更重要 HER2陽性患者有新選擇!
▸解鎖重症治療盲點! 逆轉疾病從改善細胞間質環境開始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失智10多年、臥床3年的85歲安養院女住民,胡言亂語彷彿有幻覺,也喪失語言邏輯及定向感,除了對生理需求會回答否,依靠鼻胃管進食並留置尿管已長達1年多,更長期服用安眠藥、抗憂鬱及抗巴金森藥物。4個月前發燒、氣喘、失去意識送急診,診斷為尿路性敗血症及低血鈉症。使用抗生素治療...

閱讀詳情 »

冬天氣候乾燥、溫度濕度變化大,皮膚容易拉警報,尤其是常見蕁麻疹、濕疹2大殺手反覆發作,令人非常困擾。港星鄭秀文便曾經長年飽受濕疹所苦;還有港星楊瑾華也曾經自爆身受蕁麻疹所害。皮膚科醫師表示,遠離蕁麻疹、濕疹並非難事,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地雷,以及做到保養守則自救,就有助於KO這2大麻煩的皮膚疾病!(影音...

閱讀詳情 »

走路膝蓋有卡卡聲,是不是關節退化了?老了關節就一定會卡卡、疼痛?肥胖會導致與膝關節退化嗎?關節炎一定要開刀嗎?這一些都是骨科門診常見的問題。根據統計,台灣有7成民眾有關節疼痛問題,每年有超過2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來自德國醫學專家將分享有效放鬆膝關節,免除開刀裝人工關節的妙方,尤其透過補充增生軟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讓更多C型肝炎病人能夠盡早接受全口服抗病毒新藥的治療,並達到2025年台灣消除C肝的願景,全民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於日前通過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不再限定肝纖維化程度。這項開放新制預計自108年元月上路,預計未來7年全台至少約21萬名C肝病人受惠。B肝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