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如何提升你的燃脂能力

 如何提升你的燃脂能力

      減肥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要使熱量的消耗大於熱量的攝入。人體消耗熱量有兩大基本途徑,一是通過基礎代謝,二是藉助肌肉運動。人體在安靜、休息的狀態下,一般24小時基礎代謝消耗的熱量在1000千卡左右(因體重而異),而運動卻能使基礎代謝率有很大提高。基礎代謝率提高了,即使在不活動的狀態下,消耗的熱量也會增加,通俗一點說,就是在睡覺,你消耗的熱量也會比從前多。

 

要提高基礎代謝率,除了運動,飲食也不可忽視,兩者結合起來,減肥才會成功。下面介紹幾個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方法,供你參考(以體重65公斤的男性為例)。

 

方法一:力量訓練可以使你在休息時消耗更多熱量

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可提高人體最大攝氧能力,增加脂肪的消耗,但並不提高體內肌肉含量,而力量訓練可明顯增加體內肌肉的含量,肌肉含量的增加可使你的基礎代謝率提高,使你在休息狀態下耗能增加。所以減肥者應適當增加力量訓練。當然,減肥運動仍應以有氧運動為主,因為有氧運動是燃燒脂肪最有效的方式。

 

運動方案:

       1.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跑步、快走,跳操、游泳等。

       2.每週進行3次的力量訓練。飲食計劃:每天熱量攝入控制在1500~1800千卡,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同時多吃富含纖維的食品(如全麥製品、燕麥等),因為膳食纖維讓人覺得不餓,而且熱量低,是減肥的好食品。

 

方法二:攝入適量、脂肪,多吃高蛋白食物可維持高代謝率

許多人的減肥措施是運動和節食相結合,一方面大量消耗體能,另一方面又要限制攝入,若攝入量明顯不足時,人體可能就會進入飢餓狀態。為了自我保護,身體就會放慢新陳代謝速度來減少熱量的消耗,這實際上使減肥變得更加困難。正確的做法是,適當攝入脂肪、多吃高蛋白食物以延緩胃的排空和血糖的上升,使人減少飢餓感,降低胰島素的分泌量,減少蛋白質分解,從而維持較高的代謝率。脂肪是熱源物質中熱量最高的,1克脂肪含9千卡熱量,而1克糖和蛋白質的熱量僅為4克,所以適當攝入脂肪,能有效提供熱量供給;但又不致引起熱量剩餘,而多吃些蛋白質食物既可以減少飢餓感,又不會導致攝入的熱量過剩,同時還可避免在減肥期間丟失肌肉。

 

運動方案:

      1.每週3次的常規力量訓練。

      2.每天進行30~60分鐘的有氧運動。

 

飲食計劃:每天攝入的熱量控制在1600千卡左右,其中35%蛋白質(以魚肉、雞肉為主),15%脂肪(豬肉、牛肉等),50%醣類(穀物。蔬菜)。每天三頓主餐,上下午各加兩次小吃,每星期堅持5天。

 

方法三:少吃多餐促進新陳代謝

減肥者普遍一日三餐,不再奢望零食。由於控制了三餐的熱量攝取,所以可能導致攝取熱量不足。而這種不平衡會導致新陳代謝降低,使減肥效果大打折扣。解決的方法是:少吃多餐。因為一直有熱量補充,身體不僅不會進入飢餓狀態,而且新陳代謝還會被激活。另外,少吃多餐還能穩定血糖濃度,遏制吃甜食的慾望。

 

運動方案:

      1.每星期游泳2~3次。

      2.每星期做3次爬樓梯運動,每次20分鐘。

 

飲食計劃:一天吃六餐,三頓主餐,三次點心,基本上是每3小時吃一次東西。熱量控制在1400~1600千卡。飲食中要特別強調填充型的,膳食纖維含量高食物,因為這樣的食物能避免多吃。早餐是粥、脫脂牛奶和水果;午餐是米飯或全麥麵包、蔬菜加點肉類,如雞肉、牛肉;晚餐可以是炒菜或魚,主食要少吃。在三餐之間,以水果、酸奶等為點心,偶爾可吃點甜食解饞,比如巧克力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281例本土病例,78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直言「疫情的高峰還沒到」,而有專家認為依照歐美經驗,在半個月到1個月內可能衝高,陳時中則說「台灣還在初期,高峰可能更快到來。」 本土病例281例 新北115例最多 本土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持續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4/6)新增281例本土個案,已連續兩日增加逾200名個案;境外移入則新增78例,包含落地採檢27例及居家檢疫51例。另現有確診個案涵蓋全台17個縣市,而新增個案數最多的前三個縣市分別為新北市(115例)、台北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孩子教養」總是讓你感到壓力嗎?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有18.4%的父母最近三個月「經常/總是」感到壓力;受訪者自評(0~10分)平均壓力分數為5.8分,將近六成的受訪者(58.3%)壓力高於平均數;而有親子共同運動習慣的父母,感到快樂的比例明顯高於沒有親子共同運動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8歲陳婦三年多前右背突然莫名痠痛,一路延伸到右腿,檢查確認是脊椎側彎引起,雖有接受復健仍未好轉;去年初雖詢問開刀事宜,卻因擔心疫情及手術風險,拖到今年才因背痛難耐就醫,檢查後側彎角度竟多了10度,嚇得她決定「拼了」,經透過電腦導航手術截彎取直,總算擺脫惱人困擾。 脊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