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妙齡女手抖多年 原發性顫抖症引起

妙齡女手抖多年 原發性顫抖症引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25歲的年輕女性,從念書時就開始有手抖情形,出社會後仍未改善,甚至影響工作、出糗連連。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雯莉表示,這類不自主手抖現象,最常見的是原發性顫抖症,年輕人或老年人都可能出現,並不會危及生命,若已嚴重影響生活,可利用藥物緩解。若有相關症狀,可至神經內科檢查,釐清實際病因。

這位年輕患者,從念書時期手就會輕微抖動,不僅導致寫字不工整,夾菜、倒茶時,手抖得更明顯;進入職場做簡報時,拿雷射筆的手經常抖得對不準目標;出遊時則因手抖而無法好好拿相機,對生活造成困擾。另一位65歲的男性,雙手也發抖多年,且情形愈來愈嚴重,舀湯時常溢得滿桌,為避免尷尬,變得不喜歡到外頭用餐。

莊雯莉表示,上述案例都是典型的原發性顫抖症,為門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通常不會危及生命,可透過藥物控制;僅有極少數患者,對藥物反應不佳,且造成嚴重生活障礙,可接受視丘燒灼術或深部腦刺激等手術治療。手抖在臨床上可分為休息型顫抖和動作型顫抖,前者是在完全放鬆下,才出現的抖動,可能是巴金森症症狀之一,好發於55~65歲的老年人;後者是手部動作時,而出現的抖動,最常見的是原發性顫抖症,好發於年輕人且有家族遺傳病史。

動作型顫抖又可細分為姿勢性顫抖和意向性顫抖。姿勢性顫抖是指手維持固定姿勢,而出現的抖動,如手平舉、拿杯子等動作;意向性顫抖是手指向目標時,而發生的抖動,如以手指觸碰鼻子。正常人在勞累、緊張時,也會出現姿勢性顫抖,而因某些藥物、甲狀腺功能亢進、酒精中毒所造成的姿勢性顫抖,經治療可痊癒。意向性顫抖則通常和小腦疾病有關,也可能因多發性硬化症、銅離子代謝失調的威爾森式症造成。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78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臺灣社會在法令政策推動及多元對話後,性別平權議題逐漸受到重視;隨著3/8國際女人節即將到來,台灣百健在企業內部聚集兩岸三地員工,響應2022年國際女人節主題「#BreakTheBias」,以「生•平行動」為主題展開座談會,邀請TFC臺北婦產科曁生殖中心王瑞生副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朋友送來一盒摩天嶺的柿子,又大又甜。我讚嘆台灣的農人真了不起,能種出這樣的水果來。朋友聽了笑著說:「那你趕快吃吧!它可是柿子樹用命換來的。」我聽了大驚,此話怎講?她說,「柿子會落果,因此果農用電鋸在果樹幹環狀剝皮鋸一圈,讓樹感到生存危機,才會結出這麼好的柿子來。」置死地而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高雄港從業人員COVID-19群聚事件已2個月,在航港、衛生單位及高雄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此次疫情已告一段落。指揮中心認為須針對進港船舶,須要求船員作PCR,先於高雄港試辦,授權高雄市政府與航港主責單位辦理。未來高雄港進港船舶皆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宣布新增3例本土個案,2例為父子,生活圈為雙北,1例在宜蘭。其中20397(父)平時較少進公司,在可傳染期間足跡都在台北市,故匡列接觸者28人、居家隔離18人,均已安排採檢;20396(子)為一般上班族,匡列其公司有79人,並依照足跡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