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孕媽咪必知Q&A:懷孕期間怎麼吃才對?《懷孕養身就要這樣吃》

Q 懷孕期間怎麼吃才對?
 
攝取均衡、充足的營養,兼顧衛生、遠離過敏原
 
懷孕後,婦女的飲食不僅供應母體,還需提供胎兒成長所需,均衡和充足的營養攝取非常重要,且需兼顧衛生、美味,避免過敏原。
 
母親若不偏食、用餐習慣良好,胎兒也會受到影響,日後會有較好的飲食習慣。因此,建議從小地方著手,不但能顧及母體和胎兒的健康,同時又能做好胎教。
 
懷孕媽咪的飲食原則
 
1 定時用餐
三餐定時攝取,三餐之間可以安排點心以補充能量,也有益於營養均衡。
 
2 定量用餐
用餐時分量要適量,不宜一餐不吃,另一餐又暴飲暴食。倘若增加用餐的次數,則可減少用餐的分量,以減少血糖變化的幅度。
 
3 定點用餐
用餐專心非常重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對促進食慾也有幫助。
 
4 盡量攝取天然食物
天然的食物新鮮又健康,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口味重、調味料多的速食或零食。
 
5 食物多樣化
不宜局限食物的種類,應嘗試多類別食物,才能獲得全面均衡的營養。
 
6 改正不良飲食習慣
改正偏食、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以提供胎兒均衡的養分。
 
孕媽咪每天6大類食物建議攝取分量

食物類別 攝取建議 食物類別 攝取建議
全穀根莖類 6~11份 蔬菜類 3~5份
低脂乳品類 4份 水果類 2~4份
肉魚豆蛋類 2~3份 油脂堅果類 加以節制

 
每天該如何攝取營養?
 
大部分孕婦都被「一人吃兩人補」的迷思所誤導,覺得應該多吃一點才能提供胎兒足夠的營養,結果常常造成體重增加太多。
 
其實孕婦每天只需要增加約300大卡的熱量,大約是一個三明治的熱量。把握這個原則,即可簡單評估每日的營養是否足夠。
 
素食者該如何攝取營養?
 
建議素食孕婦以全穀根莖類為主食,蔬菜類以「五色菜」為主,同時添加一些堅果和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多食用奶類、奶製品,或豆漿、豆腐,以補充鈣質;紅莧菜、紅鳳菜、番薯葉、菠菜、川七、芥菜、油菜、茼蒿、蘆筍、青蒜等富含維生素A、B群、鐵質的蔬菜,有助於補充素食者較易缺乏的維生素B群和鐵。
 
一般奶蛋素食者可由奶類或蛋類食物中,攝取造血的重要元素維生素B12,全素者則必須額外補充維生素B12,以免發生「巨細胞形貧血」。

孕媽咪需要的好營養

營養成分 攝取來源 胎兒缺乏時的症狀
帶骨魚類、豆類、豆漿、奶類或奶製品、燕麥、堅果、水果、綠色葉菜類食物 缺乏時不會出現症狀,但日後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新生兒可能有先天性的佝僂病(即軟骨症)、O形腿,或注意力不集中、學步緩慢等症狀。
杏仁、豆漿、豆腐、全穀雜糧類食物 胎兒出現生長遲滯、代謝障礙、性功能發育不完全、腦細胞數量減少等症狀。
深色蔬菜、紅肉、肝臟、穀物、堅果類、豆腐、南瓜子 孕婦可能出現貧血,間接影響胎兒發育,並且增加早產的機率。
維生素B12 肉類、乳製品 影響神經系統發育、或導致巨細胞形貧血。
維生素D 雞蛋、乳酪,或藉由晒太陽協助合成 影響鈣和磷的吸收。
蛋白質 肉類、魚、牛奶、蛋、豆類 胎兒可能產生發育遲緩、體重過輕,甚至影響智力發展。

 
---本文摘自《懷孕養身就要這樣吃》一書

孕媽咪必知Q A:懷孕期間怎麼吃才對?《懷孕養身就要這樣吃》孕媽咪必知Q A:懷孕期間怎麼吃才對?《懷孕養身就要這樣吃》

《懷孕養身就要這樣吃》摘文試閱

一人吃,兩人補? 健康懷孕280天

孕媽咪應避免攝取的食物

孕媽咪必知Q&A: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根據一項經濟學人智庫中心受亞太區楊森藥廠委託、針對亞太地區15國所做的調查顯示,台灣人對於精神病病友的接納度,排名世界第三,只落後紐西蘭、澳洲等國。台灣精神醫學會賴德仁理事長指出,台灣的優勢包括治療成本較低,加上早在1990年便設立精神衛生法,因此在評估指標中,台灣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加班、應酬多,爆肝也時有所聞,多數老年人有失眠、體力差的困擾。日本研究發現,芝麻中僅含有的1%珍貴芝麻素,富含高抗氧化能力,具有改善肝功能、睡眠品質、注意力、眼睛疲勞,以及調節自律神經等功效。 研究證實 芝麻素改善疲勞感 日本研究機構針對感到疲勞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天氣逐漸轉涼,尤其是高血壓病人,千萬別疏忽用藥。心臟內科醫師強調,高血壓有如隱形殺手,雖然經由治療後,十人之中有一人可使血壓恢復正常而停藥,但是也得要經常量測血壓,因為還是有可能出現血壓升高現象,不得不慎! 血壓上升至140/90mmHg就需降血壓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打呼雖然會吵到旁邊的人,但至少較不會致命。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方麗娟醫師提醒,當發現身邊的人睡覺打呼打到一半,突然沒有聲音,暫停數秒,突然又鼾聲大作,就要提高警覺,這可能代表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時間下來,不但大腦容易缺氧,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死亡率。 睡眠呼吸中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