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家有ADHD兒 你是哪類型家長?

家有ADHD兒 你是哪類型家長?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孩子講不聽,只好用打的」、「希望老師同學能包容他」這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家長常有的想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將診間家長常見的作法分為四大類型加以分析,並提醒家長們,雖然都是以愛孩子為出發點,但若拖延不就醫,卻有可能導致ADHD症狀複雜化,讓孩子錯失發揮實際潛力的機會。

拒絕接受的「寄居蟹」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岑表示,門診上在確診孩子為ADHD時,最常見到的就是「寄居蟹家長」了!他們多半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就會好,甚至有不少家長不再尋求醫療協助。然而,ADHD的孩子雖然長大後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ADHD症狀而導致的挫折及適應問題。

追隨另類療法的「章魚」

「章魚家長」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便會積極採取「補腦」行動,例如銀杏、人蔘或是綜合維他命。不過,張學岑理事長指出,除了魚油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能幫助改善不專心外,其他飲食療法都無法驗證是否可協助治療ADHD。

嚴格管教的「鯊魚」

而當所有方法都不見成效時,不少家長就會化身成「鯊魚家長」,對孩子採取嚴厲管教。對此,張學岑醫師鄭重強調,雖然管教會建立紀律,但若動手打小孩,可能會影響孩子身心靈的成長。

貼身照護的「海馬」

至於「海馬家長」則常因害怕ADHD孩子在外闖禍或受到欺負,而貼身照護孩子,卻忘了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孩子無法獨立。張學岑醫師分享,之前就曾有一名ADHD男童,只要在學校一遇到挫折,媽媽就會安排孩子轉學,以致孩子在小三前就轉了七所小學,不僅無法跟同學建立友誼,也讓孩子養成遇到挫折就逃避的壞習慣。

「ADHD的治療是長期的,」張學岑醫師因此提醒家長們,當持續嘗試一種方法兩週至一個月,孩子卻仍無任何改善的徵兆時,就應考慮向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尋求第二意見。當行為治療無法達到效果時,便可考慮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增加療效。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505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才45歲走路就偏慢,小心是老化跡象!《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開放版一篇研究指出,45歲中年人的步行速度,可作為他們大腦和身體老化的預測指標。走路較慢的人,其肺功能、免疫系統和牙齒的衰老程度較快。研究人員表示,步速是大腦和身體健康的早期指標,人們可在年輕時改變生活方式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永保青春,是人類原始的渴望,也因此抗老相關商品的熱度總是居高不下,尤其醫美產業蓬勃發展,在眾多療程當中,電波拉皮一直是很多人改善肌膚鬆弛的選擇,搭配基礎的日常保養,讓肌膚有機會由外而內的層層緊緻。經典療程 非侵入式緊膚科技電波拉皮會受現代人青睞的原因,最主要是避開了整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國內流感疫情下降,惟鑑於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延後開打,入秋後社區仍持續有流感病毒活動及群聚等因素考量,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委員共同討論,建議提早實施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因此疾病管制署宣布,自11月1日起將「有發燒症狀之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你快樂嗎?其實,憂鬱的人口比想像中更多,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占總人口的8.9%,有200萬人符合憂鬱症狀,絕大部分憂鬱患者擔心自己被貼上標籤,或有藥物副作用而逃避就醫。專家建議,如果發現自己有憂鬱傾向,可透過非藥物方式調整情緒,有機會跳出憂鬱漩渦。   生活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