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圖片來源/ps.life

「癤」是一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細菌感染性疾病。「癤」,看似小病,不治,就會擴大,這就是皮膚界真真實實的「養癰為患」的案例

養癰為患,也作養癰遺患、養癰成患,意指留着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近日,皮膚科的一位患者就切身體會到了這一成語的含義。

小「痘痘」可能引起敗血症,千萬別用針吸穿刺!

如圖所示,半月前,患者腹部生了一顆小「痘」,有微痛和癢等症狀,因為位置偏,沒大感覺,患者選擇放任自流;但5天後,這顆不起眼的「痘」擴大了「疆域」,並且痛癢的症狀愈加明顯,患者到藥店買了皮膚消炎藥外敷;一個星期後,這顆「痘」建起了自己的「城堡」,周邊發硬、結痂,後又流膿,至此,患者趕緊來到了醫院皮膚科處理,原來這不是「痘」,而是「癤」。

 

「癤」是一毛囊深部及周圍組織細菌感染性疾病。誘發因素有: 高溫環境、多汗、衛生習慣不佳、肥胖、糖尿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缺陷疾病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細菌,其他像是大腸桿菌、綠膿假單胞菌、鏈球菌等也可造成本病。

 

趙本山曾在小品《誰要買車》中笑言:「長在腰上的那叫悶頭,長在屁股上的叫火癤子。」其實,任何有毛髮的部位均可發病,尤 以皮膚經常摩擦與多汗部位最常見,包括皮帶下方、大腿前側、臀部、會陰部、腋下與腰部。

 

上圖正是「癤」發病的部分過程。它起初多為一淺表的毛囊炎性丘疹,隨後炎症向下及周圍發展,形成一硬結,頂端可出現黃白色膿栓,伴有紅腫及疼痛。數天後硬結可變軟,有波動感,可有膿液從破潰的膿栓排出。癤若是數目較多且經常反覆,遷延不愈就成了「癤病」,見於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癤」發於小,但不可輕視。較小的膿腫是可能自行破潰,排膿而後炎症自行消退好轉。在觀察中的患者,可以進行溫熱濕敷處理。對已經軟化化膿的皮膚膿腫,切開引流是最主要的處理方式, 一般不建議針吸穿刺膿腫,膿液細菌培養往往是必要的。多數患者會給予外用及口服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頭孢、大環內酯或喹諾酮類抗生素,也可根據藥敏選擇適合的抗生素。 不要小看一個簡單的癤腫病,也有引起敗血症的可能,尤其注意是否伴有全身系統症狀,如發熱,寒顫、倦怠等不適,應及時就醫。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反覆癤發作的患者,需要臨床醫師進一步排除可能潛在或伴隨的其他病症。

新聞鏈接:

「養癰為患」中的「癰」也確係皮膚科中的一類病,與「癤」同屬於細菌感染性疾病。癰是數個相通的深部毛囊發炎,及周圍組織感染,感染更深層的皮膚。形成一炎症性包塊, 伴有明顯紅腫、疼痛,持續數天後中央軟化化膿、表面可出現多個膿栓。臨床症狀較重,可以有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倦怠、發熱、寒顫等不適。

授權來源:華醫網    ID:huayiwang91
原文標題:小“痘痘”可能引起败血症,千万别用针吸穿刺!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小易媽媽趁小易熟睡時外出買午餐,小易起床不哭不鬧,但玩起打火機,火苗引燃房內堆積的泡麵包裝,好險被隔壁房的鄰居發現阻止火災發生。」「寧寧爸爸因為工作關係,請小學二年級的哥哥照顧5歲的寧寧,寧寧與哥哥為了玩耍,爬到床櫃上往下跳,寧寧不慎受傷手指骨折。」「阿翔的媽媽為了接就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五月下旬,馬偕紀念留院收到一封來自馬偕博士故鄉的求援信,信中表達因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而急需醫療物資,在收到此信後,馬偕紀念醫院便積極與加拿大連繫,考量禁止醫事人員出國與隔離期長等限制,決定捐贈15萬片醫療外科口罩,提供醫療外科口罩做為加國防疫第一線使用,彰顯「Love F...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臺灣疫情趨緩進入後疫情時代,民眾滿心期待夏季出遊時刻,卻有一群人懼怕夏季來臨,出門成為一大考驗!大面積深度燒傷的患者因毛孔汗腺燒毀無法排汗,受傷後1-2年更需穿著不透氣的壓力衣抑制疤痕,炎夏出門宛如人間酷刑,長期為傷友提供生心理重建服務的陽光基金會總會暨臺北重建中心,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5歲的王先生是位公車司機,國中開始吸菸,現在每天菸量2包左右。最近半年以來,在日常活動的時候明顯感到比較容易喘,爬兩層樓就需要休息。至診所求治後因疑似有肺部問題而轉至成大醫院胸腔科,最後診斷為肺阻塞。替代療法合併戒菸藥物 克服尼古丁戒斷症狀為了避免肺功能繼續惡化,郭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