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分子口服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療法

小分子口服藥 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療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智慧報導)一名50歲的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的筋骨痠痛,吃一般消炎止痛藥卻無效,後來確診,竟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續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他從小就懼怕打針,每次只要看到針頭就「皮皮剉」,所幸,醫師評估改用小分子口服藥,讓他不再「聞針色變」,如今早晚輕鬆吃藥即能控制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甚至會攻擊眼睛、肋膜與血管。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0.4%,全台約有9萬人罹病,男女比例約1:3,且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病,一般以30歲到50歲的中年女性居大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像吳先生這樣的男性患者較少,也較容易延誤就醫,患者若無及早確診、接受適當治療,這種發炎反應容易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及骨骼,造成關節腔狹窄變形、僵直無法活動。一旦關節被破壞之後,即使用藥也無法恢復,恐對生活造成諸多影響。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可預防關節腫脹破壞,大幅降低關節變形所造成日常生活的種種困擾。黃春明主任指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選擇相當多元,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可分5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Biological Agents)、口服小分子藥物(Small Molecule Drugs),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民眾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
以吳先生為例,一開始用消炎止痛藥但效果不佳,後來獲得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十分害怕打針的他,對治療十分抗拒。去年國內引進小分子口服藥,讓吳先生多了其他用藥選擇,他現在早晚一顆藥,搭配止痛藥,發炎指數控制得相當好,生活也不再煩惱!
黃春明主任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不好好積極治療,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風險,患者發生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是一般人2倍;一旦罹病病史超過10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更提高到3倍,建議病患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享受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339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最近網路瘋傳「三人跳挑戰(Tripping Jump Challenge)」,三人並排而站,左右兩邊的人先跳起,中間的人接著單獨跳起懸空時,左右兩人伸腳絆倒中間的人。中間的人失去重心頭部著地,有極高風險讓頭顱及頸椎受到嚴重傷害,目前委內瑞拉已有1名16歲少女因此頭部重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6歲陳小姐,長期在廚房工作切菜,近來大拇指的背側接近手腕的地方出現刺痛症狀,且換手切菜,沒想到另一隻手也出現同樣症狀,甚至手指出現麻痛,影響前臂,即使服藥也無法改善,直到就醫檢查,確診為媽媽手,起初經超音波導引針挑鬆解及類固醇注射治療,但仍無見效,因此改以微創鬆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如何提升自已的免疫力對抗病毒,高醫營養部黃孟娟主任提供飲食建議,如蛋白質和抗體細胞形成有關,足量及優質的蛋白質,是建造與修補體組織必要營養素,每人每餐食用一個掌心大小的量,包括豆、魚、蛋、肉類,其中黃豆製品、鮭魚、鮪魚、秋刀等食物,富含n-3脂肪酸,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時常在門診等候區,看到戴著口罩滑著手機的年輕人,進了診間馬上焦急詢問:「醫師,我這幾天尿尿的時候會感覺灼熱疼痛,分泌物也比較多,上網查詢好像是…」,經過仔細詢問病史後,醫師判斷需要進行身體檢查,一脫下長褲,發現內褲上沾有許多黃白色的膿液。 尿道出現黃綠色膿性分泌物 恐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