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用藥需小心出血?! 手術不用擔心血不凝

心房顫動用藥需小心出血?! 手術不用擔心血不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台灣約有25萬名心房顫動患者,因比常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需服用抗凝血藥物讓血液不易凝固達到預防中風成效,「但是,無論是服用傳統或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患者若遇如車禍、跌倒骨折、大量出血等意外,必須進行緊急手術時,血液不易凝結可能讓手術發生無法止血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策略長兼藥劑部長陳立奇說道。

所幸,衛福部食藥署在今年4月已核准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完全且持續地反轉抗凝血藥物的抗凝血功能。換句話說,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一旦遇到緊急手術時,便能以反轉劑應對緊急突發狀況,恢復身體凝血功能。

新型口服抗凝藥 手術出血問題未解

陳立奇指出,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中風的藥物,有傳統藥物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選擇。傳統抗凝血藥物作用較慢,治療限制多,出血風險高,容易影響患者服藥順從性;而近年推出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劑量固定、不須定期監測,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低,除此之外,出血風險低,顱內出血風險也較傳統抗凝血藥物少。

無論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藥物,當患者突遇意外發生時,凝血功能機制能否即時恢復成為救命關鍵。陳立奇進一步解釋,傳統抗凝血藥物需施打維他命K恢復凝血功能,作用時間至少需要15小時以上;沒有反轉劑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則需藉由血液透析或停藥來恢復凝血作用。當面臨緊急手術的關鍵時刻,臨床只能選擇緊急處置「賭一把」,畢竟緊要關頭,多一秒等待就多一分風險。

專用反轉劑 關鍵時刻緊急凝血救命

陳立奇表示,以往有患者擔心服用抗凝血藥物可能造成出血風險而抗拒服藥,「這是普遍疑慮,只能盡量指導患者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認知。」幸好,如今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的專用「反轉劑」已經上市,能在15分鐘內快速恢復凝血效果,而且效果持續長達12小時,降低不少患者疑慮。

不過,陳立奇也提醒患者,要好好遵從醫囑,切勿擅自調整藥量或停藥,不要自己隔空抓藥當醫師,身體若出現任何不尋常出血狀況,切記返回門診與醫師討論追蹤。

陳立奇提醒,除規律用藥外,均衡飲食也是維持心臟健康重要關鍵,「健康飲食,不吃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不貪杯,多吃健康蔬果,更能有助病情控制。」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38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胃癌知識你了解多少?國內最新調查發現,7成國人不知道早期胃癌完全沒有症狀。醫師指出,等到發生胃痛、胃脹、噁心、甚至吐血、血便,多數患者已是晚期胃癌,建議有胃潰瘍及家族史的民眾,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 國人胃癌認知不足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今年5月,針對台大醫院、嘉義基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伊波拉病毒,號稱為新世紀的黑死病,自2013年12月開始陸續於西非造成疫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已經造成至少上千人死亡,並有數名醫護人員因參與照護而遭感染過世。 潛伏期2至21天 高燒、嚴重倦怠 伊波拉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接觸傳染,舉凡破損的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到感染...

閱讀詳情 »

TEXT/Bella.tw儂儂 PHOTO/weheartit.com   為了維持臉上肌膚的光彩,女生每天都在臉上擦一堆保養品,但在你顧著維持外表的同時,是不是忽略了你的內在呢? 我們女性身體最神秘的V字地帶,別因為害羞而對她置之不理。與其等到私密處已受感染,不如防患於未然,其實只要養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新北市一名4歲男童,本月初出現發燒、嘴破、嘔吐等症狀,送急診住院治療;不料,症狀加重發生肌抽躍,轉送加護病房,確診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經過治療約1星期,才康復出院。 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 疾管署最新疫情統計顯示,上周全國門、急診腸病毒就診共1萬2965人次,較前一周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