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愛自己 從管理怒氣開始

愛自己 從管理怒氣開始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林貞岑
圖片/鄭佳玲

學會管理怒氣,有助處理職場或家族事務,更可以了解怒氣也許是自己內在的失落及恐懼。把自己照顧好,不再被怒氣綁架,將更有能力愛別人。如何找到潛藏在怒氣下的真正心思?

 

1.覺察生氣

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說話結巴……每個人發怒時的生理反應不同,剛開始不易覺察,通常身旁的親朋好友較易注意到,可以參考他們的提醒。

2.寫「生氣日記」,有助釐清憤怒源頭,包括:

最近有沒有想起來會害怕或生氣的事、什麼時候?什麼樣的狀況?過去是否有碰到類似情況?怎麼處理?並一併記錄怒氣所混合的多種複雜情緒,如自卑、失落、挫折、恐懼等,通常多做幾次練習,就能掌握到怒氣根源。

3.想法決定情緒反應

找到怒氣源頭,檢視你的怒氣,是不是想多了或是誤會了?通常怒氣達到最高點後,就會開始漸漸消散,不會存在太久,但如果你胡思亂想,老是覺得對方針對你、跟你作對,就可能糾纏在無止境的怒氣中。

4.不妨把目標放在「行動」上

比如遭到主管訓斥表現不好、考績太差,如果你是困在情緒裡出不來,反駁:「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主管生氣回說:「你知道別人是怎麼看你嗎?」彼此攻擊對方,然後失控拍桌、甚至出手毆打對方而丟了工作。​

但如果把情緒擺一邊,把重點放在「行動」:「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因此加倍努力,最後主管刮目相看,因而得到升遷。「與其為了無法改變的事情打壞情緒,不如專心迎向未來的事,」《療癒好情緒》作者、日本資深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說。

5.暫時放下自己的執念,反過來傾聽對方的想法,反而會有意料之外的結果。

曾有學生問中正大學心理系教授翁嘉英說,他知道生氣應該要離開現場,但每次生氣他就是不願離開現場,非要杵在那裡跟對方爭論出你死我活,翁嘉英回答:「對你有什麼好處?」學生說:「我吵贏了。」翁說:「你贏了對你有什麼好處?」學生張口結舌答不出來。翁嘉英說:「你只會讓心血管受損,傷了身體,毫無好處啊。」

6.說給「懂」的人聽

選擇比較懂得照顧人情緒的朋友,或專業心理諮商人員,把你的憤怒、不滿和委屈說給他聽,清除埋藏心底的情緒地雷,才能有更多餘裕、空間去容納其他情緒,不會動不動就生氣。

7.吃不會生氣的好食物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資深顧問鄔榮齡也很注重飲食,比如少吃容易引起發炎反應的油炸和甜食,多吃豆漿、五穀雜糧和魚油等抗氧化物豐富的食物,可以讓身體多點承受壓力的條件,「以前愛吃麻油雞、薑母鴨,這些東西比較燥熱,也讓我愛生氣,」他也重視睡眠充足,最近更迷上釣魚,儲備更多快樂能量。

8.慈悲是化解憤怒的良藥

「把焦點放在讓人感恩及快樂的事,如果你下定決心要快樂,沒有人可以惹你生氣,」鮑溫在接受《康健》專訪時提到,他每天早上為這些人祈禱,感謝他們給予的「禮物」,因而現在他們看到鮑溫,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

「感謝這些激怒我的人,如果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成長、找到真正的快樂,」鮑溫下結論說。當你被憤怒包圍,想想慈悲,你就能保持心情平靜,找回情緒的掌控權。

(原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729

【延伸閱讀】

療癒/如果還這樣壓抑暴走情緒,那就錯了!

職場/如何應對「令人抓狂的5種同事」

檢測/無緣無故情緒低落?揪出7個意想不到原因

吃對/10種快樂食物!你吃對了嗎?

實踐/Step By Step!快樂五步,讓生活變得愉快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0年前,林先生41歲,剛任職國小老師三年。某日,他在學校爬上高梯裝燈泡,在下邊幫忙扶梯子的主任納悶:梯子怎麼抖得這麼厲害?這才發現,原來林先生腳抖得超嚴重。 但那其實不是他第一次出狀況,林先生說,自己從小只要一緊張,右手就會發抖。求學期間遇到解剖青蛙、寫書法,都曾經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在對抗青春痘與粉刺時,常會擦「酸類」處理,尤其「杜鵑花酸」更是皮膚科最廣為使用的外用藥品。杜鵑花酸是什麼?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靜宜大學化粧品科學系吳姵萱副教授來為大家說明。 杜鵑花酸多效果 藥品也是化粧品 吳姵萱副教授指出,杜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3歲許小姐,工作需長時間盯著電腦表單,一整天下來眼睛常覺得很乾澀,因此下班後會滴人工淚液來緩解,但最近除了眼睛痠澀外,還會伴隨眼皮跳動、眼角肌肉抽動,也常覺得肩頸僵硬,轉動時甚至有聲音出現,因擔心是否為中風或顏面神經麻痺之類疾病的前兆,求診神經內科檢查顯示無明顯異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考量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為確保民眾於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或確定病例於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相關醫療需求必須往返醫療機構時,可以及時前往,自即日起放寬有就醫或採檢需求之居家照護、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之交通運送方式,以保障病人就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