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房事前後這麼清洗私處才健康!洗完真的不太一樣!

房事前後這麼清洗私處才健康!洗完真的不太一樣!

                               via kaigaikekkonn2.info

人的私處健康,是性愛的基本保證,也是完美性愛的基礎。對於天生褶皺較多,容易藏污納垢的女性私處來說,在性愛前後,以及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清洗,保持其衛生,才能保證其健康。那麼在性愛前後,女人的私密處該如何清洗呢?

 

私處日常該如何清洗

1.備好自己的專用清洗盆和專用清洗用具、毛巾。清洗用具在使用前要洗淨,毛巾使用後要曬乾或在通風處晾乾,最好在太陽下曝曬,有利於殺菌消毒。因毛巾日久不見陽光,容易滋生細菌和真菌。

 

2.用溫水清洗外陰部,必須用肥皂時,選用刺激性較小的嬰兒浴皂,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3.大便後用手紙由前向後揩拭乾淨,並最好養成用溫水清洗或沖洗肛門的習慣。若不揩淨,肛門口留有糞漬,污染了內褲,糞漬內含有的腸道細菌會趁機拐入陰道,引起炎症。

 

4.例假期間,要用溫水勤洗外陰,勤換衛生巾,以免血漬成為細菌的培養基

 

5.清洗時不要使用鹼性大的肥皂或高錳酸鉀等化學物質以免改變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

 

性愛前怎麼清洗才科學

在性愛之前,其實不光是女性要清洗,男性也是要清洗的。每對夫妻都應該堅持“性生活前小洗,性生活後大洗”。也就是說,性生活前徹底清洗生殖器,性生活後再清洗全身。男性包皮中皮脂腺分泌

 

房事前後這麼清洗私處才健康!洗完真的不太一樣!


比較旺盛,特別是性生活後分泌會更強,如果不徹底清洗,或清洗時沒有將包皮上翻,就會使分泌物大量積存在包皮下,形成豆腐渣樣的包皮垢。而女性私處褶皺較多,容易藏污納垢,加上既潮濕又不透氣,會給細菌的生存繁殖提供有利環境。“小洗”可以將生殖器周圍的細菌帶走。

 

性愛後怎麼清洗才健康

性愛之後可以大洗,不僅要洗外陰,最好還能好好洗個澡。如果能在性生活後好好清洗一遍,可以保證幹乾淨淨地睡覺,有助睡眠。但需要提醒的是,在性生活後最好能稍事休息,然後再洗澡,而且不要用冷水沖洗。

 

性愛後要上廁所。女性在性愛之後,最好能即使上廁所,這樣能保證沖走一些細菌。性生活後上廁所,是減少細菌感染的第一步。女性陰道中可能藏匿著一些細菌,也許會在性生活中轉移到男性身上,甚至附著在男性生殖器表面及生殖道內口。而男性陰莖包皮里殘留的病原體,也可能在性生活中跑到女性的尿道內。所以,及時上廁所,等於是給生殖系統作一次沖洗,將一些病菌沖走。如果沒有養成這個習慣,那很可能會患病。比如,很多新婚期男性容易患急性前列腺炎,主要原因就是新婚期間性生活不規律或過度頻繁,身體抵抗力下降,加之不注意生殖器衛生,使細菌上行感染而造成的。

 

---

via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A4ODU3NA%3D%3D&mid=403466984&idx=2&sn=32cba59e8c3025edca3d5184fb9728a6&scene=1&srcid=0411g9OOTsFtoU2z4QrYwhqa&pass_ticket=xU2v5yq9cnzD2eI%2FRw8QHIQkF%2BjwBWxiky%2BajbhZ%2BucMw0GZsETsRU0dDwMOWhtG#rd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母親節周未效應、篩檢量少了嗎?本土疫情已經二天未升反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40263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12例死亡,中重症患者增加71例,三項關鍵疫情數字沒有再繼續往上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今年年紀最小的重症個案,一名未滿1歲的新生女嬰...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確診天天攀高,燒出國內防疫保單之亂,在保險公司要求下,民眾紛湧向醫院要診斷書,衝擊醫療量能,金管會趕緊拋出以數位健康證明取代診斷書的解套方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9)日下午就宣布,「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版本配合更新,將增列顯示身分證字號的需求。 ...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Claire整理報導溫馨五月到,天氣越來越炎熱,那麼有什麼當季水果呢?那就是百香果!你知道,我們所吃的百香果其實源自於中南美洲,其花朵長得非常像時鐘的字盤,稱為「時計果」,又稱「西番蓮」、「西番果」等。百香果產於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是熱帶水果,英文稱為pa...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母親節周未效應、篩檢量少了嗎?本土疫情已經二天未升反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40263例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12例死亡,中重症患者增加71例,三項關鍵疫情數字沒有再繼續往上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今年年紀最小的重症個案,一名未滿1歲的新生女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