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持續哀傷超過6個月 建議求助專業醫師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小婷(化名)和哥哥從小相依為命,即使婚後也仍經常連絡;不料,半年前哥哥突然病逝,小婷日漸憔悴消瘦,情緒也容易不耐煩,甚至常常莫名哭泣、恐慌害怕、心跳及呼吸急促,獨自在家時要開燈才能入睡,求助醫師後,症狀才得到改善。醫師提醒民眾,若哀傷歷程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際互動,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羅時揚表示,該病患透過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的協助,先以藥物改善失眠情形,並與心理師晤談,才發現病患因已出嫁身份,且礙於家族禮俗,連祭拜都不可行,因此非常遺憾與不捨,經由病患勇敢說出思念和不捨,現在已能慢慢恢復原本的正常生活。

羅時揚指出,一般人都會遭遇親人離開的衝擊,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哀傷反應,若是親人驟逝,更可能加強哀傷反應。一般來說哀傷反應分為4類,包括身體層面,出現呼吸急促有窒息感缺乏精力、失眠、食慾不振;行為層面,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縮、坐立難安;情緒層面,異常沮喪、憤怒、無助感;認知層面,沉迷於過去回憶、感覺逝者仍在等幻覺。

羅時揚建議,哀傷期間可透過適當方法調適,如多與親人、朋友,以及相同興趣的人從事團體活動,適當讓自己忙碌,並多嘗試有趣的事,對自己好一點,可以幫助時間過得比較快。

羅時揚強調,每個人的哀傷反應都不同,哀傷歷程也沒有時間表,透過專業醫師協助,可幫助宣洩及處理各種複雜情緒,並重新審視親人過世帶來意義,進而重新為自己找到定位,走出哀傷的情緒。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853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我國出現首例Omicron境外移入個案,為昨(10)日16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的其中1例(案16829),自非洲南部史瓦帝尼,轉機南非入境,在當地曾有醫療機構活動史,指揮中心昨天表示,該個案如果為陽性,一點不會覺得意外,今天則宣布該例基因定序結果為Omicron變異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在中研院P3實驗室本土個案方面,指揮官陳時中宣布,該個案(案16816)病毒全基因序列結果與中研院實驗室所擁有的病毒一致,判定跟社區不同,並非來自社區,而疑遭實驗室病毒感染。 ▲案16816病毒定序結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教育部上午則證實,案1681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5歲的簡先生,剛完成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五年前一場車禍,造成胸椎第5、6節脊髓損傷,ASIA神經學分級爲A級,胸部以下癱瘓,沒有知覺,上廁所得靠自己導尿來排泄,「撞擊造成的腦部創傷」導致他感受不到飢餓,也短暫失去味覺與嗅覺,而經過努力復健兩年,他很早就學會自理...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發表以失智症為主題的紀錄片《有你相伴的旅程》,本片由導演劉臣恩執導,完整記錄一位年已60歲的男性照顧者朝霖,照顧失智繼父的故事,並探討失智友善職場及健康生活型態等議題。賺人熱淚外也極具省思空間,相信能讓家有失智長輩的家屬心有戚戚焉。 ▲紀錄片《有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