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掌握5趨勢 免微整形也能抗老

掌握5趨勢 免微整形也能抗老

出處/天下雜誌486期 文/謝明玲 攝影/黃大川

從古代帝王尋找仙丹的努力,到冒險家的探訪長壽之地的嘗試,這幾年,不同學科朝著解決「人能否不老」的謎題勇敢邁進。儘管無法拼湊「人怎樣能夠不老」的全貌,卻仍為「怎樣老得慢一點、健康一點」提供了線索。
 
抗老新解一:吃少一點,活久一點

限制熱量的攝取,是目前得到許多科學證據支持的抗老解方。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周成功指出,1935年美國營養學家以大白鼠做的實驗中發現,如果大白鼠從每星期吃140仟卡,降低為40仟卡,則大白鼠的平均壽命可以由26至28個月,延長為45個月。

《國家地理雜誌》作家丹.布特尼曾花了七年,尋訪全世界四個特別長壽的區域。他在《藍色寶地》書中,提到在與沖繩的老人一起用餐時,一定會聽到飯前一聲緩慢莊重的「hara hachi bu」。這句話,是提醒他們在八分飽時就停止進食。

抗老新解二:吃得清淡

要長壽,不僅要吃少一點,還要吃得清淡。

舉例來說,膽固醇的代謝原就和血管老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老化基因組生物標記研究組主管白澤卓二,在所著的《長壽DNA》書中,更指出美國波士頓大學找出和壽命有關的基因,就存在於第四號染色體中,他們發現的基因,有將膽固醇從細胞裡的微粒體搬運出來的功能。如果這個基因的功能變差,膽固醇的代謝就跟著變慢。

抗老新解三:補充白藜蘆醇

針對高熱量飲食帶來的傷害,二○○六年在《自然》雜誌的文章則指出,補充「白藜蘆醇」(resveratrol)或許有幫助。

這物質在紅葡萄汁、紅酒中很多。周成功指出,哈佛醫學院將老鼠分成三組,一組是正常飲食,一組是高熱量飲食老鼠,隨著年歲增長,死亡率很快增加;但如果加了白藜蘆醇,隨年齡增加的死亡率,就變成和正常老鼠一樣。

抗老新解四:避免不良生活習慣

最後,避免不良生活習慣能夠長壽,也有分子生物學的解釋。

主要研究領域在DNA修復的沈志陽指出,人在基因受到傷害時,會有基因負責修補,來不及修補時,就會老化。一些早衰症的患者,就是缺乏對陽光傷害的修復機制。「喝酒、抽煙、嚼檳榔,本身也是攻擊基因的來源,這樣的人基因修復的功能也以較差,人就老得比較快,」沈志陽說。

抗老新解五:控制「端粒」

這幾年,老化熱門的研究方向,則是研究染色體兩端的「端粒」。沈志陽解釋,細胞每天在複製的過程中,染色體兩端的端粒會愈來愈短,最後會短到傷害端粒所攜帶的遺傳資訊,終至讓細胞老化、死亡。但這種端粒酵素很早就會在胚胎中消失。

「目前沒有一種特別的藥物或健康食品是真的可以抗老化,」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代理主任詹鼎正說。

科學研究儘管窒礙難行,但現代人也從觀察長壽者身上得知,從生活習慣著手,好好養生,人是可能延緩老化的,也能在真的老化時保持活力。期待科學找到青春之泉、研發出長生不老藥之前,人有更多操之在己的選擇。                          

延伸閱讀:

 [破除迷思]疲乏、倦怠、沒有動力...,你「呼吸」方式錯了!


[營養新知]20種活力食物,讓上班族抗老又防癌


如何「跑路」不受傷?


想吃就吃,不要忍!南雲醫師七日瘦身術


5招養出一頭黑髮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有痛風或是高尿酸血症的人都知道不能吃高普林食物,但普林到底是什麼?普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其實體內普林高達7至8成為身體細胞代謝而來,僅約2至3成經由飲食攝取;因此,若身體代謝不良或長期偏好大量攝取高普林食材時,便容易過量累積普林而增加痛風發生的可能喔!  ...

閱讀詳情 »

▲(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焦躁、腹瀉、掉髮,全身上下症狀一籮筐,當心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找上門來了!一名33歲女子,近期就持續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咳嗽等症狀,看過病也吃了藥,症狀卻未改善,仍然很不舒服,輾轉來到家醫門診,檢查心跳1分鐘竟高達145次,體重短期內狂掉7公斤...

閱讀詳情 »

▲民間拒菸團體去年才前往行政院,要求禁止開放新興菸品。(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電子煙、加熱式菸品等新興菸品近年興起,國內也上演開放與禁止的論戰,國健署雖擬修法全面禁止新興菸品,卻因立法院屆期不連續,法案得重提,現在卻傳出行政院態度可能大轉變,有意朝向要開放合法化納管。國...

閱讀詳情 »

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維護免疫功能飲食、強化抗氧化功能 無論是食物或環境,或是病毒感染,都有可能造成急性支氣管炎。 抽菸或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食物過敏、環境刺激(塵蟎、花粉、動物皮屑、黴菌)、冷或潮濕的天氣,都可能造成慢性的支氣管炎,肺部產生過多黏液。   支氣管炎:遠離抑制免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