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摔車的時候該怎麼保護自己?這篇太重要了,看懂它可以救你一命!

典型的低姿勢滑行:由於賽車手知道轉彎時幅度過大而轉過了頭,無法使車子繞過旗竿,所以他讓車子傾倒,抓緊後剎車,然後在完全控制之下把車甩到草地上。小心骨折:可完全張開手來防止摔落時造成的腕骨損傷或鎖骨骨折,但一定要握緊拳頭,手臂彎曲!千萬不要用打直的手臂支撐落地。在高速時撞上障礙物,車手的心境馬上會慢動作地往下沉。當經歷了一輛又一輛車子飛越過身上的恐懼,喀吱作響的零件更加深了心中的害怕,而在遭撞擊時,身上的每一根骨頭嘎嘎作響,這種恐懼實在太過真實了!

摔車的時候該怎麼保護自己?這篇太重要了,看懂它可以救你一命!

讓騎士不禁要問:有可能為摔車做準備嗎?練習簡單的摔車可減少風險嗎?雖然騎乘登山車經常會摔的人仰馬翻,但如果我們都可以小心地學習在高速時如何減輕撞擊地面時的力道或學習從高處柔軟地落地,應該可以降低傷害與風險。以下就是我們試驗過後,證明確實可行的幾點技巧。

 

技巧一:連車帶人一起摔

在大部分狀況下,最好儘量地留在車上久一點,因為自行車不會感覺到痛,也比身體容易修理,所以利用車子做為保護自己的第一道防線,以抵擋樹木、石頭及其他自行車對身體的傷害。車子所撞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會減緩車手翻滾速度,如果車手是有預警的摔車,而不是放棄一切地摔倒,受傷通常比較不嚴重。


技巧二:利用慣性原理

當BMX騎士飛躍到高空時,甩拋他們的車子,並做出美妙的姿勢,總是令人讚賞不已!一旦不幸摔車時,臉撞倒地面上已經夠糟了,若又讓摔下來的車子砸到臉上,則後果一定慘不忍睹。所以,如果你不能安全降落或會向前翻過車手把時,一定要把車推開。

在山崖邊快摔離跑道時怎麼辦?如果腦筋轉的夠快,將車子推下崖邊,反作用力會將你的身體彈回跑道。當然這是絕處逢生的一招,但是快速思考及物理的慣性原則可以救你一命。


技巧三:采低姿勢滑行

當車子無法停下來時,鎖死後輪,並轉彎而讓車子打橫,會讓車子滑出。這時用你內側的腳在地上拖,做為支撐以取得穩定性。控制車手把使車子滑行在正確位置,故意讓車身斜躺低姿勢滑行可以防止你翻越過車手把,也可以阻止你掉下山崖。可在平坦且硬質的泥土上練習這項技巧。當車子在你身體底下滑行時,控制好車把,並嘗試用你的內側腳使滑行停之。


技巧四:做測滾翻

找一塊軟墊或一個沙坑,然後頭朝下俯衝,用一側肩膀打一個滾,最後用手停住。在第一個翻滾後,將重心轉移到一側,然後彎曲手臂,直到停下來為止。先在靜止狀態用慢跑速度做俯衝練習,動作熟練之後,可以讓你在高速摔車時,保住一條小命。


技巧五:握緊拳頭,保護手腕

手腕的腕骨是騎登山車最重要的部位,而它受傷時,也是最難治療的。滑倒時如果把手張開,手腕會向後折,因而損傷腕骨,因此在碰撞到地面時,手要握拳,如此也可保護腕骨及手掌上的皮肉。最好是在測滾翻時能自動握拳。

技巧六:保護鎖骨謹防骨折

你的鎖骨無法承受推壓的壓力。基本上,他們像是防止肩膀下沈的繩子。如果從車上摔下來的時候,為了停止而完全伸直手臂,就會使鎖骨骨折。你的手臂會將跌落的力量轉移到你小小的鎖骨,鎖骨受壓時就會像一根面包棒一樣折斷。然後你到醫院就診,花了好多錢之後才瞭解,鎖骨骨折只能等它自行痊癒,就算痊癒之後,你的肩膀前方也會有一塊凸起,十分不雅。為了避免折斷鎖骨,請詳閱技巧4,勤練測滾翻技巧。

技巧七:謹慎小心為上策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時真的撐不下去了,每天都逼自己讀完大學,但腦中都是痛苦的想法,明明是本來覺得很簡單的上課,都悶到沒辦法去,也唸不下書,更怕被發現。」一位憂鬱症患者描述著過去的抑鬱症狀,這並不是他「沒毅力」,而是心智經歷著難以違抗的生理失調,讓原應能做到的事困難重重。難以了解精神疾患...

閱讀詳情 »

生活中心/林彥君報導全台疫情肆虐,為防堵疫情,學校停課、居家辦公持續進行,因此待在家中的時間也變得更長,導致活動力也跟著下降,進而影響排便問題。對此,營養師分享8種幫助腸道淨化的食物,提供給民眾參考,同時也能打擊便祕型肥胖。營養師朱瑞君在臉書粉專「輕鬆瘦營養師 朱瑞君」發文分享,疫情活動減少、久坐家...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前副總統、公衛專家陳建仁在臉書貼文,要在6月14日端午節前壓制疫情相當困難,未來如果單日新增病例數降至100以下,且8月底能有1,000萬人接種疫苗,那時就可以稍微放鬆心情。 陳建仁5日在臉書提到,疫苗研發製造完成後,就要進入動物實驗,觀察接種疫苗的...

閱讀詳情 »

2021.06.10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10日為止,已經有361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