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不知足? 臨床心理師告訴你背後心理

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不知足? 臨床心理師告訴你背後心理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時真的撐不下去了,每天都逼自己讀完大學,但腦中都是痛苦的想法,明明是本來覺得很簡單的上課,都悶到沒辦法去,也唸不下書,更怕被發現。」一位憂鬱症患者描述著過去的抑鬱症狀,這並不是他「沒毅力」,而是心智經歷著難以違抗的生理失調,讓原應能做到的事困難重重。

難以了解精神疾患 多認為是鑽牛角尖

成大醫院精神部劉柏志臨床心理師指出,相較於身體疾患,大眾對精神疾患常有如「一定是你想太多,想開一點就好啦!」、「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不知足!」等冷眼旁觀的回應。這是因為難以了解精神疾患外顯行為的背後原因,難以了解患者的情緒困擾或問題行為,並非只是鑽牛角尖或不肯努力。

精神疾病牽制腦、生活 心理衡鑑推測病因

劉柏志臨床心理師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牽涉腦部功能和生活方式的系統疾病,有其腦部病理,且和生活表現交織複雜的關係。雖難依據單一簡約的檢查或描述做出診斷判斷,但臨床心理師能藉由「心理衡鑑」,應用行為觀察、會談、標準化心理測驗工具等,考量主觀症狀及客觀徵象,釐清推測可能的病理,在互動中檢視各種因素,形成醫療角度理解。

心理治療 讓受傷的心靈能被療育

依據心理衡鑑形成的理解,接著會針對患者的病況進行「心理治療」,如:聚焦問題應對方法的認知或行為治療,或聚焦生活態度重塑的精神動力、人本與現實治療等。劉柏志臨床心理師說明,在治療中的強心健腦練習、及抒發回饋思辨中,逐步培養合宜的生活技能、拼湊安適的生活態度。

【延伸閱讀】

你該知道的新醫學名詞 - 生物相似性藥

疫情三級期間 給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的就診建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13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民眾對於臨終期待,希望能在家中過世,但要達成這個心願並不容易,尤其在偏遠地區,經常有家屬或患者無法處理病情變化,趕緊送醫救治。衛福部南投醫院居家安寧團隊為了完成患者在家安適的心願,由醫療團隊到家中提供疼痛控制,讓偏鄉癌末患者最後一哩路在家走得安穩。居家安寧 陪病人走最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現代人重顏值,許多人喜歡求助傷口小、風險少、恢復快的「輕醫美」協助,尤其玻尿酸最受青睞。針對有意施打玻尿酸改善肌膚老化問題的民眾,著名醫美集團執行長薛博仁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施打規劃,減少施打針術,並於術中注意施打感受,好的施打過程不易有異物感,也可考慮使用交聯劑含量...

閱讀詳情 »

台灣人的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萬分之15,男女發生比率相當,有色人種發生機率高於白色人種,並有家族遺傳傾向,與基因、免疫相關。蟹足腫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處,如果有這種體質的人,可能連長青春痘、穿耳洞、蚊子叮咬,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蟹足腫。至於發作的時間不一定,有時候會事隔數星...

閱讀詳情 »

台中68歲許伯伯在清洗魚缸時,因胸口緊貼著魚缸,突感覺劇烈疼痛,緊急赴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竟是嚴重肺炎合併膿胸,旋即轉送加護病房治療,經細菌培養確診為「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所致,所幸在醫療團隊清除積膿後救回一命,讓患者驚嚇:「沒想到小疼痛竟隱藏大危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解釋,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