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生兒黃疸指數超過15應照光

【台灣新生報記者張淑珠報導】

新生兒黃疸指數超過15應照光
台灣近九成嬰兒都會有新生兒黃疸,所以幾乎每一個為人父母都可能接觸到新生兒黃疸,但什麼時候應照光?什麼時候應換血?黃疸到底會不會造成嬰兒腦部的傷害?黃疸時可不可以餵母乳?卻常常是父母心中的疑惑和夢魘。最近有多例特殊的新生兒黃疸,甚至有些個案的家長是醫護人員,值得家長警惕。

例一,一個6天大的女嬰,黃疸指數高達16mg/dl,經初步照光治療後出院,但4天後回診,黃疸卻高達42mg/dl,雖經換血但嬰兒仍有嗜睡、抽痙等現象,已有核黃疸之徵兆會留下後遺症。

例二,9天大的女嬰,看起來還算健康但全身通黃,經檢驗黃疸指數高達26mg/dl,有可能需要換血,媽媽急哭了!一直問怎麼會這樣?會不會有危險?

例三,嬰兒黃疸才幾天至醫院就診,結果檢查出來是膽道狹窄,但年齡已2個月,超過黃金治療期,即使開刀成功率也大為降低,如果早在2個月以前開刀則成功率高達60%,若併發膽汁性肝硬化,只有等待換肝,甚為可惜。

例四,2個星期大的嬰兒黃疸,經檢查後是尿道感染,並且有先天的尿道逆流合併有腎盂腫大之現象,治療上更是複雜。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理現象,大部份造成黃疸的原因多是良性、生理性、暫時性的,約數天後就會自然消褪。這種新生兒的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並不需要治療,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紅血球數量多,壽命較短,加上剛出生前幾天肝臟的功能無法迅速處理大量的膽紅素,所以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黃疸,4~5天達到高峰,然後在10~14天才褪去。

但是仍有部份的黃疸暗藏著一些可怕的疾病,如果沒有早日發現、及時治療,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終身遺憾;在這些疾病中最常見的有尿道感染、敗血症、先天性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先天溶血性疾病代謝異常。

林鴻志主任指出,一般黃疸指數超過15mg/dl就應考慮照光(見圖)。但這個規則會因人(體重)、因時(出生後幾天)而改變,通常黃疸指數超過20mg/dl以上,可能會引起核黃疸影響腦部,所以要考慮換血,至於有黃疸是否不應餵母乳,林鴻志醫師強調母乳對嬰兒是無可替代的營養品,除非是黃疸太高或太久,為了診斷上需要,醫師會依情況建議暫停餵母乳,以便了解病因,並不需長期停止餵食母乳。
 
本文出處: 台灣新生報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83120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疫情期間民眾不敢上醫院,疫情降級後隨著解封與疫苗覆蓋率提升,人潮也逐漸回流,因此蓄積相當多健檢的量能,預期三級警戒降級後,民眾對於健康檢查會有爆發性的需求。以新光醫療體系為基礎的板橋新光健檢中心於今日(30日)開幕,主打高檔健檢,並串聯園區內住宿、餐廳、健身房、游泳池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占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我國今天新增21例本土個案,連續3天無人死亡案例,原本個案集中在雙北,但嘉義縣單日新增9例,高於台北市7例、新北市4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嘉義爆發一起工廠群聚感染事件,其中最小確診者僅5歲,目前匡列採檢78人。 ▲嘉義工廠群聚關聯圖。(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醫護人員們在疫情期間站在第一線為全民奮鬥,穿著厚重隔離衣戰戰兢兢的執行任務,辛苦程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民眾宅在家中便是對醫療最大的幫助,從醫療劇中可一窺醫療環境的艱辛,感受醫療工作者的付出。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全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