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林杰樑夫人分享無毒生活│今周刊

出處:今周刊
撰文:林欣怡

面對一波接一波的食品風暴,《今周刊》專訪長年站在食安第一線的醫師林杰樑夫人譚敦慈、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傳授民眾避免毒物上身的私房密招。

黑心食品連環爆,美食天堂的台灣,竟淪為有毒食品的溫床!為了回歸安心健康的生活,《今周刊》特別請到三位長年為食品安全把關的專家,分享自己日常用餐習慣與原則,跟著做,你也可以大大降低毒害上身的機率。

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夫人譚敦慈
當令食材清淡煮 就是最佳美味

每次國內發生黑心食品問題時,已故毒物科醫師林杰樑總是站上第一線,為民眾解惑並提供減毒方法;這次毒油事件發生,林醫師的夫人譚敦慈延續林醫師精神,提供林醫師的減毒方法供民眾參考。

說到林醫師避免毒物上身的方法,譚敦慈說,林醫師本身是洗腎患者,所以家裡飲食都是跟著林醫師走,吃他能吃的東西;二十多年前,婆婆罹患大腸癌後,家裡飲食習慣徹底改變,以清淡、少量、天然蔬果為主,減少毒害上身。

譚敦慈表示,生活中本來就充滿各種毒汙染,舉凡吃的、喝的、用的,幾乎難逃毒素汙染,民眾只要用一些小技巧,就可以減少身體裡的毒害。林杰樑常說:「要減少身體毒害,其實很簡單,就是盡量吃新鮮、自然、不加工的食物。」

蒸煮的食物比油炸、烤的好。平常多喝白開水,少喝飲料、菜湯。以林杰樑家為例,發酵或醃漬類的食品絕對不碰,例如豆腐乳、豆瓣醬、福菜、鹹白魚、火腿、香腸等。

「這些東西真的很可怕。」譚敦慈說,過去林醫師曾針對以豆瓣醬為湯底的牛肉麵檢驗,發現有喝湯的人,體內黃麴毒素的含量遠高於不喝湯的人。他建議愛吃牛肉麵者,最好選吃清燉的湯頭。

林杰樑夫人分享無毒生活│今周刊

加工食品不上餐桌

「我家都吃原味食物,餐桌上看不到任何加工、醃漬類食品。」譚敦慈表示,雖然清淡烹調,但無損食物的美味,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至於肉類,林家吃去皮的雞肉,豬肉則選擇有品牌的優良肉品。

身為毒物專家的另一半,譚敦慈建議民眾,從現在開始改變飲食習慣,就可以減少毒物的攝取。現代人幾乎三餐在外,很難不吃到毒食品,她個人偶爾也會外食,但她頂多點湯麵再加一盤青菜,但湯麵不會喝湯,青菜只是汆燙,不加任何油脂及醬油。

她說,面對各種含毒食品,民眾可以減少攝取頻率,身體自然會把囤積在體內的毒素代謝出來。像有些人愛吃高溫油炸、燒烤食物,本來每周吃兩次,改為一個月吃一次,漸漸地,身體就不再喜歡吃這些東西了。

林家的飲食5原則
原則1 盡量自己烹調三餐,多吃當季盛產的蔬果,盡量不要吃加工再製品及油炸食物。
原則2 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五穀雜糧等含高纖維素食物,有助於排除脂溶性毒素、黃麴毒素及棉酚。
原則3 少吃草莓、蓮霧等難去皮、易使用農藥的水果,多選蘋果、木瓜等可去皮水果,食用前一樣要用流水沖泡15分鐘再去皮。
原則4 不買塑膠瓶裝醬油,塑膠瓶不耐酸鹼,容易變質。
原則5 少吃大魚,因為大魚吃多了小魚,也會在體內累積毒素。可多吃巴掌以下的小型魚,不吃魚頭與內臟。

【精彩全文推薦】

1.圖表》投資型年金險與定期定額基金優缺點比較

2.半澤直樹之十倍領導術

【原文刊載於《今周刊》880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雙側全耳石脫位症 躺平轉頭就暈眩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暈眩」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

閱讀詳情 »

副總統陳建仁是國際公衛專家。(圖/取自陳建仁臉書) 優傳媒記者胡智凱/台北報導 我國副總統陳建仁是國際公衛專家,他今(6)日下午在臉書上用簡單數學講解隔離防疫的重要性,並向正在居家隔離的人們致敬。 陳建仁說自己日前和兩個外孫談起隔離的重要性,假設1個被感染的同學會傳給3...

閱讀詳情 »

▲(照/翻攝自劉真臉書)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心臟問題開刀,沒想到手術發生狀況,傳出先後靠葉克膜、心室輔助器搶治,甚至得等待換心,外界關注一直不斷,更有部分媒體幾乎天天以「知情人士透露」或「獨家」等方式報導其病情,甚至屢傳死訊,台北榮總今(6)日首度打破沈默,發出20...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黃智賢在臉書發文,提出6點批判陳時中。(圖/取自黃智賢臉書)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處置受到國際肯定,不過,資深媒體人黃智賢今(6)日在臉書發文,以「偉大的陳時中」為題,直指陳時中「說謊」、「隱匿疫情」,遭網友怒嗆、灌爆臉書。 中央流行疫情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