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天嗯嗯還是得痔瘡? 縮短排便時間可避免

每天嗯嗯還是得痔瘡? 縮短排便時間可避免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俗話說,十男九痔,也有人說,十女九痔,可見大家都為痔瘡所苦;台安醫院直腸外科糠榮誠醫師表示,痔瘡是指附在肛門上用來控制排便的一塊肌肉,是一種血管組織。然而,關於為何產生痔瘡的理論有許多學派,目前較被接受的是肛門受力太大所致。試想,我們久站之後,腳很容易會長靜脈曲張,同樣的,長時間蹲著或坐著用力排便,也很容易使原本就長在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膨大凸出,這就叫做痔瘡。

糠榮誠醫師解釋,當食物進入大腸,它一邊吸收水分一邊製造排泄物,大腸的肌肉利用收縮的動作把排泄物推向直腸,當糞便到達直腸時,由於大部分的水分已被吸收了,因此糞便變硬。當大腸吸收了太多的水分或者大腸的蠕動變慢時,糞便因通過大腸太慢而變得又乾又硬。所以肛門就要施加較多的壓力,就容易造成痔瘡了。

為何每天排便還是會得到痔瘡?糠榮誠醫師說,許多國高中生喜歡在排便的時候打電動,一關接著一關,導致排便時間拉長,肛門受的壓力過大時,就會得痔瘡!曾收治過每天都排便還是得到痔瘡,因為排便時喜歡滑手機,一滑就是半小時,長時間向肛門施加壓力,血管突出時就容易得痔瘡。

糠榮誠醫師叮嚀,除了長時間排便容易得痔瘡外,孕婦與肝硬化患者也都是痔瘡的高危險群。孕婦因子宮內有胎兒壓迫到媽咪的骨盆腔靜脈,骨盆腔部位的血管因為受到壓迫導致血液的回流受阻,導致血液要回流至心臟不易,就容易得痔瘡;而肝硬化患者因肛門靜脈升高,肛門的血液循環不容回流,所以也是痔瘡的高危險群。醫師建議,避免得到痔瘡的不二法門就是縮短排便時間(十分鐘以內),平時多吃蔬果增加膳食纖維。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395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北市三重今(8)日確診1名漢他病毒個案,患者是50多歲女性,在住家樓下經營工廠,經衛生單位確認有老鼠出沒,衛生單位已前去滅鼠,今年已累計5名漢他病毒感染,比較2016年後病例數,今年病例數最高。 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確診漢他病毒患者,最近沒有出國史,活動地點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溼溼悶悶的夏季無法出門透氣踏青、運動,總是覺得頭昏昏沉沉的,身體也好像重重的,甚至連食慾消化都受到影響了,該怎麼辦呢?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李佳蓉指出,人體的消化系統容易被溼氣所影響,脾胃本來能夠吸收營養物質,因為潮溼天氣的影響,或是夏天喝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8)日沒有新冠新確診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灣已經連續26天沒有本土病例傳出,有條件開放經濟活動,不受室內100人、室外500人限制,但民眾仍須維持「防疫新生活」習慣。另外,疾管署與臉書(FACEBOOK)合作,在疾管署粉絲專頁,聊天機器人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急難紓困實施方案」擴大對象開放申請後,各區公所大排長龍,計算公式複雜讓很多人排隊輪到自己時才發現不符資格,大罵現場承辦人員,現場經常一片混亂,被戲稱「紓困之亂」。今(8)日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將會再簡化公式,讓承辦人員能順利一些,並且申請可以到6月,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