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近期,關於全面放開二胎的傳言,已經越來越近了。甚至連最新版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都已經把「計畫生育」的字眼,悄然刪除。對於有「再生一個」的想法的父母們來說,現在也可以先籌備起來了。那麼問題來了,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是最好的選擇呢?本文來自台灣著名的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先生,或許他的建議,會給你一些幫助。

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圖片翻攝自toutiao)

這個年齡差距,競爭跟衝突是最多的,老大比較常退化,而且老二會拚命想要趕上老大,一點都不服輸。

可是,相隔1-2歲的孩子長大後,不見得感情不好,反而更可以談心裡話、有手足中共同的秘密。兩個孩子差3-4歲:競爭較少,但老大老二難以玩在一起

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圖片翻攝自toutiao)

差3-4歲,較能激起老大的關懷照顧心理,競爭比較少,通常是比較快樂的年齡差距,但也有一個小小的風險,在老二成長的前面幾年,因為能力相差較多,老大會有無法跟老二玩起來的失落感,不過這個年紀的孩子長大之後,長幼的概念會比較好。兩個孩子差5歲以上:老大責任感強,老二會比較自我

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圖片翻攝自toutiao)

老大會很希望跟著爸媽一起照顧孩子,因為老大很清楚老二是家中的寶貝,會用小幫手的角色,來爭取爸媽的注意力,但心裡還是會希望自己偶爾也能依賴一下。

老二通常會比較自我中心,控制慾比較強,可能跟備受呵護有關,不過,內心是渴望跟哥哥姐姐一樣獨立,甚麼都可以自己作主。

幫孩子認識未來的手足第二個寶寶出生很開心的事情,但是老大的退化,卻常常讓爸媽非常煩惱,手心手背都要顧,一個要玩要人陪,一個黏人要喝奶,本來是想多生一個陪他的,但鬧到不可開交卻是家常便飯。

人家說差兩歲是最剛好,可是老大剛到難搞的兩歲只會哭鬧,像後宮嬪妃,用盡各種不正確的情緒引起大人注意,該怎麼避免這樣的劇本呢?1、教孩子認識肚子裡的寶寶

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圖片翻攝自toutiao)

從懷孕開始,媽媽其實就該帶著老大去認識這個小生命,看看超音波照片,利用老大的照片,回顧老大出生的點點滴滴,從生出來在醫院、在坐月子、在家裡,喂奶、換尿布到喂副食品,從小小baby到會抬頭、翻身、會坐、會爬、會站到會走,帶著老大先認識這個未來的弟弟或妹妹是如何成長的,還可以開始讓老大有些憧憬,和媽媽一同照顧這個大玩偶!2、別說這三句「地雷話」,預告反而會更糟糕

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圖片翻攝自toutiao)

媽媽懷老二時,總是會開始擔心,怎麼辦?老大還這麼黏(特別是兩胎比較近時),那以後老二真的出生了還得了,所以父母或長輩就會開始對老大進行許多的預告和告誡,但其實預告是有學問的,講不好反而讓孩子不安,甚至可能會對」弟弟妹妹」這個詞,開始打從心裡不喜歡,還沒出生老大就開始鬧脾氣,出生之後就會更嚴重,甚至有欺負弟妹的舉動!

另外,以下這三句話,千萬不要對老大講——1、「媽媽以後要照顧弟弟妹妹,沒有很多時間陪你了。」2、「你都當哥哥/姐姐了,怎麼還這麼愛哭?」3、「弟弟妹妹出來後,玩具都要分享哦。因為他還小,什麼都不懂。」3、別在懷孕時,特別訓練老大獨立

生二胎,老大老二相差幾歲才最好?

(圖片翻攝自toutiao)

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往往是呵護倍至,許多事情家人都會幫他做得好好的,也因為沒有其他兄姐為模仿對象,因此老大獨立的時間總是稍晚些。

但若這時媽媽懷了第二胎,就會開始想萬一老二出生後,老大還是要常常依賴媽媽,這就糟糕了!再加上懷孕荷爾蒙的關係,情緒往往不易控制,就會出現急躁地要求老大獨立的情況,敏感的孩子一下就會發現媽媽不對了,反而更會黏你或甚至情緒變差,也會直接聯想這問題就是弟弟妹妹造成的!

via toutiao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根據世界過敏組織報告,全世界有20至30%的人因過敏而困擾。引起過敏的過敏原有很多種,包括食物、花粉、塵蟎、黴菌、寵物毛髮等幾十種,其中很多過敏原都能在室內找到蹤影。家居環境中,每天都充斥著各種過敏原。當我們吸入這些極小的顆粒物後,便可能誘發過敏反應,包括過敏性鼻炎、濕疹、...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40歲以上民眾每10人中有3.5人有代謝症候群,增加罹患糖尿病、腦中風等慢性疾病風險。民眾多半認為,代謝症候群只要飲食控制,就能避免罹病風險,其實根據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也與憂鬱症正相關。主因憂鬱症患者飲食上,多為高脂肪、高糖飲食,加上少運動。憂鬱症成代謝症候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70歲洪伯伯曾因接受腦室腹腔引流管手術,造成顱內低壓,以致輕微撞擊便易導致顱內出血;另63歲賴先生則因劇烈頭痛,合併耳鳴與頸部僵硬就診,發現為自發性腦脊髓液滲漏,兩人均確診為「顱內低壓症候群」,所幸經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後,症狀皆立即獲得改善,不再為顱內低壓所苦。癲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78歲的C先生長年都有很多紅色、褐色及白色斑塊在軀幹處,起先這些皮疹並無症狀,直到有一處紅色斑塊越來越厚,甚至凸出來形成腫瘤狀、碰到容易流血。C先生才到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找主治醫師鄭百珊治療。皮膚如雨滴打在土上 竟是皮膚癌症經鄭醫師切片診斷,紅色腫瘤為一皮膚鱗狀細胞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