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甲質水體變得警察都不敢碰!霄裡溪居民,16年苦痛才等來零排放,誰來補償?

世世代代,霄裡溪的水提供居民生活所需,但友達跟華映設廠後不久便污染了這條「命水」。現在友達與華映不再排污,霄裡溪亟待復育,它的故事也對環評、相關法規等問題帶來啟示。

★作者

文◎李又如

「阿爸他說孩時常來這霄裡溪戲水游泳,捉魚尋蛤;阿公他說從前從前這霄裡溪,是祖先於此安身的命水……」一首叫做〈命水〉的客語歌,來自曾入圍金曲獎的歌手黃瑋傑,唱的是霄裡溪旁新埔鎮民十六年來的苦痛。「大工廠一間又一間,蓋在霄裡溪的源頭。講什麼拚經濟?全庄的人賠進去,好康的、大條的,全由你們賺取,留下了病痛之苦,由我揹負。」

十六年來,就像一場荒謬的肥皂劇。

甲質水體變得警察都不敢碰

甲質水體變得警察都不敢碰!霄裡溪居民,16年苦痛才等來零排放,誰來補償?

世世代代,霄裡溪的水提供居民生活所需,但友達跟華映的廢水,短短幾年,就摧毀了他們與母親河的聯繫。新竹縣環保局的資料顯示,自二○一○年起,霄裡溪已不符合甲類水體水質標準,至今仍未回復。

當中央、地方、企業口徑一致,說溪水沒有污染,卻運來一車又一車乾淨的飲用水。當居民北上抗爭,一聽到水球裡裝的是霄裡溪的水,連警察都閃躲,環評委員也對水杯裡的水皺起眉頭。

甚至,一三年時環評大會還曾決議將廢水改排桃園老街溪,重要政見包括整治溪水的時任縣長吳志揚怎可能同意?號稱沒有污染的廢水,卻在環保署、經濟部、桃園縣踢來踢去,沒人想要污染往自己家倒,企業也必須找到一條活路,零排放技術,就在這樣的困局中被「逼」出來。

污水封管的那天,所有人都期盼吵吵鬧鬧的十六年,終能落幕。但自救會居民仍在一旁提醒,除了全回收製程的改善,居民的健康檢查、環境復育,也是企業的責任,「要讓霄裡溪的人能再次親近河水。」

十數年來的恐懼,誰來補償?

居民罹病卻不知從何咎責

甲質水體變得警察都不敢碰!霄裡溪居民,16年苦痛才等來零排放,誰來補償?

新竹縣新埔鎮的茶莊老闆娘林沂臻憶起三十年前在霄裡溪教稚兒游泳,河裡還有螃蟹、魚、蝦。夏天水豐,冬天自然枯竭,隨著大自然運行。而自工廠來了以後,水量全年豐沛,溪水卻不再單純,生物消失,還讓人生了怪病。

林沂臻全身過敏,全家人都一樣。醫生找不出病因,只能嘗試各種不同的藥,後來改喝山泉水才漸漸好起來,現在吃藥的頻率少了,卻還不能斷。還有一次,她隨環保團體檢測霄裡溪水質,雙手往溪裡一撈,手立刻紅腫,蔓延到全身,「哎呦,整個人紅的跟龍蝦一樣。」與她同行的自救會成員陳金進憶起。

她不知道原因,直到發現友達跟華映在霄裡溪上游設廠,正是怪病出現的時間點。還有多位居民苦於呼吸道疾病、甚至罹患喉癌過世,取水養殖的鯉魚場數度出現死魚、熱水器一再故障,更換到老闆拒賣,但在沒有明確的科學舉證之前,這些都只被稱為個案,只是巧合。

更別提,在廠商達到零排放之前,早就將高濃度的廢水另外處理,水質已經大幅改善,此時抽樣溪水檢測也已不具太大意義。就連民眾想知道喝了霄裡溪的水對健康有沒有影響,調查的責任都不知道該歸咎於誰。政府只能依法行政:水質沒有超標,當然沒辦法提供經費。

污染跨境,環評應更審慎

霄裡溪的居民用十六年的堅持,換來一個工業廢水零排放的里程碑。但這裡的故事提醒了我們兩件事,首先,是環評的範疇必須再更擴大。

霄裡溪的流域跨越桃園縣與新竹縣,但友達與華映的廠址都設在上游的桃園。位於下游的新竹縣新埔居民,幾乎是察覺到溪水的改變,才發現廠商的工業廢水來到了家鄉。明明污染會隨著河水流動,下游居民卻毫不知情。

新竹縣環保局長黃士漢認為,霄裡溪對於企業與政府是一種警惕,「污染性企業在選址時,就要充分揭露、評估它對環境的影響,甚至對人的影響,因為你的位置、排放的水,確實是高敏感度的。」他選擇了「高敏感度」這個詞,「環評必須更審慎的要求。」

另一個警訊,是法規真的追得上新科技造成的污染嗎?

台灣史上第一個受害者勝訴的工業污染案件,來自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案。但後來確認有害人體、污染土地的化學洗劑,卻是當時被認為先進的科技產品。當年的「科學」沒有追上「科技」造成的污染,多年之後才發現罪魁禍首,但要證明生病與污染物的相關性,尤其是多因性的癌症,又拖上了好幾十年。

但,換個角度想,既然無法證明這些污染會傷害人體,那我們如何訂出水質的「有害」標準?就霄裡溪案來看,由勞委會認定為有毒金屬的銦跟鉬,原先是沒有標準的,直到二〇〇九年,環保署才新設標準,雖然政府認為是獨步全球,「但飲用水裡本來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金屬物質。」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李翰林提到。再加上,未知的化學物還有這麼多,我們真的追得上嗎?

正因咎責困難,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建議法律上應採取更務實的做法。

「我們對霄裡溪的調查,始於二○○七年,當時業者和政府的水質監測結果皆符合放流水標準,居民雖然已感受到環境遭受污染,卻無法提出事證,只能無語問蒼天。」凌永健提到。

重視健康風險,讓法規趕上污染

一年半的調查成果確認,霄裡溪水質已不符合灌溉用水水質標準。水質看似清澈,卻沒有魚蝦的蹤跡,代表水裡可能有隱形的毒物。流域農田的土壤、四個池塘的底泥,都受到光電廠排放重金屬的影響,「銦」也逐漸沉積於土壤,被稻根吸收。

儘管有這樣的研究,權責機關仍未進一步追究:水中導電度為何不符標準?溪水清澈為什麼沒有魚蝦?對於政府來說,只要「合法」,自然無需後續動作。凌永健提到,這就是過時的法規,讓政府推卸掉責任。

凌永健認為較務實的做法,是能接受「健康風險」的概念,直接探索導致死亡的原因,與受害人接觸的相關事證,而不是等到健康出現問題才行動。他舉二○一一年,在美國伊利諾州裁決愛立信(Ericsson)公司判賠一五○萬美元的「石棉案」為例,法院裁定,原告並不需要舉證死者暴露於石棉纖維的數量,因為石棉已經很明確被認定為致癌物。

當法規追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除了應建置的連續採樣監測設備、資訊公開與保障公民知情權以外,凌永健也建議,應運用世衛組織的預警原則,先評估新興工業與先進製程的生物毒性,減量至安全範圍,對未確定風險的污染物質進行風險評估,而不是「先做了,發現有問題再說」。

得到普立茲非文學類獎的報導著作《我們的河》,作者花了七年時間追蹤美國湯姆斯河污染、以及當地癌症病童家長咎責的漫長路途,一位病童家長在歷經一次次的失望後,感嘆道:「即使科學家永遠都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終究,我學到的教訓是,在面對科學的時候,任誰都不能傲慢,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就是那些公司與政府的傲慢態度,我們才會有那些遭遇,現在我們知道了。」

輕忽污染,也是藐視科學

當官方與企業要求居民污染導致健康危害舉證,以「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批評抗議者藐視科學時,或許該回頭想想,當初輕忽污染後果選擇任意排放污染物的行為,不也是藐視科學?

在封管的記者會上,曾是RCA女工的新埔鎮社區規畫師陳怡君忍不住吐露心聲。當年她因為自己並未罹癌,沒有參與RCA抗議,「但離開RCA二十五年,我得癌症了。我不是要嚇霄裡溪的居民,但也許你們身上已經有致癌的因子了。我不是要危言聳聽,只想告訴大家,工業廢水不能再排放到任何一條溪流!」

霄裡溪的居民比誰都希望,抗爭的故事能在封管的這一天就畫上句點。

 

【原文刊載於《新新聞》1505期,更多精采內容請上《新新聞》官方網站;《新新聞》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翻攝今日頭條,下同   耳朵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耳朵敏感、脆弱,掏的時候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導致聽力下降、耳朵感染,甚至還有可能引發永久性的傷害。 平時大家都喜歡用棉花棒掏耳朵,覺得即方便又省事,但實際上,這樣做是不對的!   千萬不要再用棉花棒掏耳朵了 醫生一直提醒大...

閱讀詳情 »

水痘具有高度傳染性,自2004年起,年滿1歲的幼兒可免費接種水痘疫苗乙劑,降低傳染風險。然而,禾欣診所吳書毅醫師提醒,如果過去不曾感染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不曾接受疫苗注射者,建議可主動接種水痘疫苗,若不確定可先檢驗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抗體。  台灣自2004年起,水痘疫苗全面納入公費施打的,凡於200...

閱讀詳情 »

【本文來自《發燒免驚!搞懂流感、腸病毒,小兒生病不心慌》黃瑽寧著/親子天下2016.04出版】 一分鐘搞懂A型和B型流感 流感病毒分為A型與B型,兩種病毒症狀一樣嚴重,治療和預防的方法也都雷同。 人類流感病毒分為A型與B型兩大種 人類流感病毒分為A型與B型兩大種,A型有H1病毒、H3病毒;B型有vi...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