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男性的福音!某些攝護腺癌是不需要立即治療的!若患者害怕手術後遺症,家屬怎麼溝通?

一名53歲的男性上班族,某次聚餐喝酒因腰酸背痛又尿不出來,被送往急診室,沒想到抽血檢驗竟發現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高達300 ng/ml,進一步切片診斷,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四期,由於發現時已有骨轉移,目前只能靠荷爾蒙治療加上化療,延長生命。

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蒲永孝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醫療進步、飲食西化、人口高齡化,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根據國健署統計,在男性癌症中,攝護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七位,且約有60%的攝護腺癌患者發現時已是第3、4期。

男性的福音!某些攝護腺癌是不需要立即治療的!若患者害怕手術後遺症,家屬怎麼溝通?

蒲永孝教授進一步解釋,攝護腺癌第一到第三期患者,經診斷和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5%。相對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致死率相當低,第一期發現者,10年存活率為100%;但是如果到了第四期,癌症已轉移才發現,存活率就大幅下降,平均存活4年。因此建議50歲以上男性,應該先做第一次肛門指診及PSA檢查;倘若家族有攝護腺癌病史者,則應提早到45歲做第一次檢查。若第一次檢查有問題,再安排進一步檢查或定期追蹤。

然而,多數民眾聽到罹患攝護腺癌,就認為自己罹患了不治之症。患者常擔憂攝護腺癌治療會對泌尿功能或性功能造成影響,先入為主的認為手術後,就得跟尿袋為伍,甚至難以再重振雄風。

其實某些攝護腺癌是不需要立即治療的,只要定期追蹤觀察,終其一生都沒事。如果真的需要治療,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攝護腺癌有很多治療方式,治療也不見得會影響排尿或性功能。

倘若病患害怕手術有漏尿、勃起障礙等副作用,不願意接受治療,家屬該怎麼溝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暨《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建議,針對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家屬可採用「天平的比較法」跟患者溝通。例如:「接受治療雖然可能引發副作用,但可為你換來10至20年的壽命,這能增加我們一起生活的日子。如果治療只能換來短暫幾天的壽命,我一定跳出來反對。」讓患者知道,如果讓病患受苦只能換得短暫的利益,家屬會站在他的立場反對,以此增強同一戰線的立場。

  

【更多資訊請上《大家健康雜誌》;《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勁報/記者于郁金/金門報導】為營造健康飲食支持性環境,協助民眾易於選擇健康餐飲,金門縣衛生局邀集並輔導本縣餐飲店提供符合「健康元素」餐食,消費者只要赴該些店購買「健康元素」餐食,即可參加「健康吃抽獎活動」,鼓勵常在外用餐的外食族們能夠吃得健康。 隨著社會變遷、生活形態的改變,越來越多上班族群因工作...

閱讀詳情 »

市長盧秀燕表示,未來將持續在太平、烏日等區規劃設立國民運動中心與複合式場館。中市運動局提供 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台中市大里國民暨兒童運動中心今(9)日正式揭幕,是台中市首座結合運動公園、也是第5座開放營運的運動中心,也榮獲2021國家卓越建設獎中最佳規劃設計類的金質獎及金安心工程認證。...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 韓羽婕/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例本土個案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例本土個案(案16396),為未滿5歲女童,今(2021)年10月5日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10月7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