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秋天到了,養生要養陰

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立秋後,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也由熱轉涼,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養護收藏”保養原則,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

雖然初秋濕熱,但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通常是白天熱,入夜涼,身體有不適症狀,很容易傷風感冒,舊病也容易復發。       因此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以“養護收藏”為原則調養身心,“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為轉換時期,即將進入冬寒,應養精蓄銳,以應付來年春夏生長發育時期。
      

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傷津耗液,而產生眼乾、眼澀、口渴、口乾、鼻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秋燥證,故秋季飲食應以潤燥為原則。
      

許多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功能,例如芝麻、蓮藕、蜂蜜、梨、柑橘、柿子、枇杷、杏仁等,也可以適辛多酸,酸味能收能澀,有健脾生津、收斂固澀的作用,如山楂、烏梅等。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宣開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如所謂的五辛──蔥、姜、蒜、韭、辣椒,以及胡椒、酒類等。

      

秋天瓜果多產,雖然有生津潤燥功效,但瓜果性味偏寒涼,還是少吃為妙,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秋風起,秋葉落,容易引起心中淒愴之感,特別是有憂鬱傾向者,隨著氣候轉涼而傷感、情緒不穩,可通過等等看、冥想、散步來放鬆心情、安神定志;而秋高氣爽時節,也非常適合運動鍛煉,隨著天氣漸涼,也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全身出汗後,不要急於脫掉衣物,以避免感冒。也可登山遊覽,既可鍛煉心肺功能,也可登高遠眺,拋開憂愁。

 

秋天到了,養生要養陰

 

 

本文鏈接:http://www.laochuantong.com/?p=7738

相關推薦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擴大,昨天更是一口氣爆增206例本土確診個案,基於北北桃生活圈原則,桃園市長鄭文燦16日也宣布桃園市由二級管制提升為「準三級管制」,為避免娛樂場所發生防疫破口,平鎮分局副分局長陳怡誠表示,各區警方已配合經濟發展局,「夾娃娃機」即日起要求暫停營業至6月8日止。桃園市長鄭文燦...

閱讀詳情 »

全台疫情升溫,昨天更創下單日本土確診206例,為今年歷史新高。今天基隆市府宣布,國三生、高三生明天開始停課,可不用到校。全台疫情嚴峻,昨天單日創206本土確診,其中基隆已累積4例確診案,案1554為高中生,足跡到訪過桌遊店。衛生局也已匡列66名和案1554接觸過的對象,一率採居家隔離。面對來勢洶洶的...

閱讀詳情 »

今天是指揮中心宣布雙北三級警戒後的第一個上班日,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在臉書表示,國內經濟基本面佳、外銷需求持續強勁,生產端運作正常,請大家不必恐慌、更不該散佈未經查證的謠言。國內疫情爆發,行政院15日上午臨時記者會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台北、新北市提升至第3級警戒,室內聚會限5人、室...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公布國內新增20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06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由於北市多名學生確診,台北市政府上午10時30分召開防疫因應記者會,現場最新情形請鎖定《民視快新聞》直播,帶您掌握最新訊息。因應國內疫情升溫,台北市、新北市疫情提升到三級警戒,17日起高三、國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