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天下雜誌
作者/謝明玲
圖片/天下雜誌
緊張忙碌的生活、不正常的飲食與作息,愈來愈多人依賴胃藥過日子。但胃藥不是多吃多好,某些胃病也不是靠藥物就可以根治。
胃藥四種 你吃對了嗎?
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劉乃仁指出,最常見的胃藥就是「制酸劑」,作用是中和胃酸。
制酸劑多半都是金屬化合物,如鋁鹽、鎂鹽、鈣鹽等。
但制酸劑效果其實很短暫,1至3小時後,因為胃酸被藥物中和,胃排空後,胃酸又會出現。
另一類胃藥的作用方式,則是抑制胃酸分泌,如組織胺受體阻斷劑,或是最新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等,都屬這一類。
還有一部份的胃藥,是胃黏膜的保護劑。
而緊張焦慮引起的蠕動異常或胃痙攣,就和胃酸分泌關係不大,治療時使用抗痙攣劑,解決平滑肌收縮過速的問題。
國泰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洪志聖指出,一般在藥局,可以買到的就是制酸劑,或是少量的組織胺受體阻斷劑。
僅管許多人習慣性吃胃藥,但胃藥其實是有使用限制的。
首先,胃藥不是多吃多好。
聯安診所院長、也是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鄭乃源指出,制酸劑中的鹽類可能產生腹瀉或便祕的副作用。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攝取過多鋁或鎂,對身體有危害。
而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抑制胃酸效果強,但國外也曾警告,長期使用可能影響營養素如鐵、B12的吸收,或導致血液中的鎂下降等。
胃藥可能減弱其他藥物吸收
許多人過去有「用藥傷胃」的概念,總習慣要求醫生在開藥時附上胃藥。
但鄭乃源表示,會引發潰瘍的藥物不多,大部份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等,醫生在開立時,多會特別小心。
因此,在服藥時,多半不需要特別另吃胃藥。
而且,目前健保規定,需做胃鏡才能開胃藥,一般不經胃鏡開的藥只是制酸劑,效果不大。
有時候,多吃胃藥還可能跟其他的藥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抗生素、鐵劑等,都可能因為抑制胃酸的藥物,而妨礙吸收。
而血小板抑制劑也可能跟胃藥中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有競爭作用,這時多吃胃藥,反而讓原本的藥物藥效減弱。
此外,對某些胃病如胃食道逆流,藥物無法根治,只能治標,不能依賴藥物。
劉乃仁提醒,如果是潰瘍,需要去看是什麼問題引起潰瘍。例如,如果空腹很久胃痛,可能是胃酸分泌過多,使用制酸劑可能有用。若是胃痙攣,則用抗痙攣藥物。
但有人是過量使用阿斯匹靈而出現潰瘍,除了使用胃藥,也應該同時停用阿斯匹靈。若是因為幽門桿菌感染引起潰瘍,則該治療幽門桿菌。
鄭乃源指出,在清除幽門桿菌前,潰瘍一年的復發率達7成。但若成功殺死了幽門桿菌,復發率則降到1成以下。
【延伸閱讀】
11點前睡,比較健康?醫生揭5大睡眠迷思
總是好累?8個意想不到的疲勞元兇
少碰「五白」製品!毒物專家5s舒食秘訣
「把魚骨吃下肚!」日本不老名醫:9方法愈吃愈年輕
沒有「一視同仁」這件事!人資不說的5件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