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脊椎的構造與力學

脊椎的構造與力學                   曹彥庭

 

部落格文章導覽(←點擊)

    脊椎是人體骨架的中心支撐,由34塊椎骨組成,包含頸椎7節、胸椎12

 

 

節、腰椎5節、骶椎5節、尾椎5節。頭骨主要由最上面兩節頸椎支撐,每節

胸椎兩側各連接一根肋骨,由肋骨形成的籠子是一個保護心、肺、肝的框架,

由骶椎和兩塊髖骨構成的骨盆,保護膀胱和生殖器官。

  

  

 

                                              (本圖摘自〝人体的地圖〞)

  

一、 椎骨:椎骨的圓柱部分稱為椎體,椎體後面是一個孔,當椎體依序疊在

      一  起時,這些孔形成了一個相連的管道,稱為椎管。  由腦部發出的脊

      髓,便經由這個管道貫通整個脊椎。每節椎管的後面有七個突出部分稱為

   「突」,以三雙一單的形式存在,單的是棘突,彎腰時可以順著背的中央摸

      到。其他的突則是左右對稱成雙的橫突、上關節突、下關節突。

  

二、 椎間關節:每節椎骨的上關節突與上一節椎骨的下關節突銜接在一起成

       為椎間關節(平面關節),內有滑液及滑液膜提供潤滑,並由椎間關節韌

       帶包覆住。 椎間關節與椎體之間構成一椎間孔,做為脊椎神經的分支孔。

  

三、 椎間盤:在椎體的頂部和底部與其他椎體相接合處,有一圓盤狀軟骨做

      為間隔物,稱為椎間盤。椎間盤外層由強韌纖維環軟骨組成,中間則是稱

      為髓核的膠狀物貭。 椎間盤含水量達70%~90%,正確的運動鍛鍊可

     使椎間盤維持正常機能;適當的休息,則使椎間盤釋放壓力,並獲得足夠

     養分。白天由於勞動及重力,椎間盤厚度會縮減約10%,經過一夜的睡

     眠,椎間盤重新獲得營養和水份,又恢復到前一天的厚度,因此,早晨的

    身高會比夜間略高。

 

椎間盤最主要的功能有三種:

  

1、       連結器:將脊椎上下連結成一整體結構

2、       避震器:使脊椎能承受身體活動時的衝擊力。

3、       關節:強韌而有彈性的椎間盤使脊椎能彎曲或扭轉。

 

四、  脊椎的韌帶:除了椎間關節韌帶之外,尚有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 

       帶、前縱韌帶、後縱韌帶等,為脊椎提供了更多穩定的力量。

 

 

 

五、   脊椎的力學:從側面看脊椎的排列可以發現,呈現的是一個S形的脊

       椎結構。 頸椎向前彎曲,胸椎向後彎曲,腰椎向前彎曲,薦椎(也稱為骶

       椎)向後彎曲,這樣的結構特性,使脊椎可以承受身體活動或運動的衝擊

       力,以及上半身向下壓迫的重力,並且使壓力儘量平均的分佈,而不是由

       少數的椎骨承受大部分的壓力。由於愈下端的椎体承受上半身的重量愈

       重,因此愈下端的椎体就愈粗壯 。

 

        儘管如此,就如同其他關節退化一樣的問題--承受壓力大的部位或是

      勞動較頻繁的部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大。 因此,頸椎(特

        別是5、6、7節)與腰椎(特別是4、5節)發生病變的機率相對較

        高。胸椎因為有肋骨的支撐,而具有較好的穩定度,發生病變的機率就低

        很多。

 

        脊椎是一個整體結構,與其動作相輔相成的,除了椎間盤、關節韌帶

      之外,也包括其週邊的作用肌群(主要是背肌群)  在臨床治療上,

        大多數的脊椎病變都伴隨著狀況不佳的背肌群。因此,任何對脊椎病變的

        治療計畫,若不將恢復背肌健康的治療步驟納入其內,其效果必定事倍而

        功半 。   

 

 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ez-health/article?mid=10&prev=23&l=f&fid=11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截至109年3月底大同區學齡前幼童適齡接種完成率為65.69%,而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預防接種完成率為48.99%,較去年同期降低6.07個百分點。預防接種重要 避免病毒威脅臺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廖秀媛主任呼籲,家長在預防新冠肺炎感染時,除教孩子勤...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1名在科技公司上班的36歲男性工程師,發現自己最近經常眩暈,有時還伴隨耳鳴,原以為是工作操勞、壓力大所導致,想等工作告一段落時再就醫。但某日洗澡時竟在浴室嚴重眩暈而跌倒,且左耳的聽力日漸減退,驚覺不對勁才趕緊就醫,卻為時已晚,醫師表示,錯過了治療黃金期,即使眩暈症狀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三陰性乳癌越治療,體力越差?一名55歲工廠女作業員「自摸」摸到乳房硬塊,就醫確診為局部晚期三陰性乳癌,一邊煩惱「自己還能活多久」,一邊又擔心治療時無法工作,會讓家中不是很寬裕的經濟雪上加霜。徬徨之際,幸好她接受醫師的建議,嘗試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迄今7個多月,病況控制穩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帶來健康的威脅,也讓製藥產業受到波及。中國是藥物原料的主要生產國之一,許多人擔心疫情影響藥物供應,將出現無藥可醫的狀況。食藥署表示,對此已推行相關應對措施,在防疫的超前部署要求之下,要求藥廠清點藥物,特別是對於需求量大的慢性病用藥,確保台灣有足夠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