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身上常有莫名瘀青? 小心紫斑症上身!

身上常有莫名瘀青? 小心紫斑症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在沒有碰撞情況下,如果身上經常出現莫名的瘀青或瘀斑,別再以為只是體質問題而忽略,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指出,這很有可能是紫斑症的警訊之一。

紫斑症面臨出血危機 每十萬人中有十人罹病

當體內的某些免疫或骨髓造血功能出了問題,就會讓血小板的數量過低,這時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皮膚出現紫斑或瘀青久而不退、牙齦流血、鼻血流不停等,而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俗稱紫斑症(ITP)就是其中主因之一。紫斑症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國內曾有統計顯示,它的盛行率為每10萬人口約有10人,其中孩童及老人出現的比例多於成年人,且女性較男性為多。楊陽生醫師指出,「紫斑症與個人體質、病毒感染、腫瘤及自體免疫等有關,患者通常有上述出血症狀但沒有立即危險,然而當血小板數目降到3萬以下時,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導致日後併發自發性腦出血、腹腔出血、肺出血等致死風險,危及生命。」

傳統用藥有其限制與風險

由於紫斑症的病程緩慢,且容易反覆發生,在臨床上治療紫斑症的第一線用藥是以類固醇治療來減少自體免疫抗體,但有三成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會漸漸變差,這時就會進入第二線治療。「目前第二線治療紫斑症的策略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劑、脾臟切除手術、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甚至用到化學治療藥物等。」楊陽生醫師說明。

楊陽生醫師說,第二線治療亦有其風險,包括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使用不當,會導致不良反應或感染;脾臟切除手術雖對三分之二的患者有效,但因術前沒有很好的指標能預測治療效果,且術後幾年內血小板仍可能再次下降;至於免疫球蛋白雖對大部分患者有效,但效果短暫只能維持一至兩周,且又昂貴,通常用於救急時使用。

新型用藥效果佳、風險低

「在第二線治療中,血小板生長因子促進劑(thrombopoietin receptoragonist, TPO-RA)能刺激骨髓巨核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進而增加血小板的數量,是目前治療紫斑症較新的藥物,有透過每日一次口服使用的Eltrombopag,以及皮下注射型的Romiplostim。其中口服使用的Eltrombopag是一種小分子藥物,使用約一至兩周後,血小板數目就會明顯增加。」楊醫師解釋,血小板增生劑臨床治療效果佳,有六、七成患者的血小板數目會有顯著增加,且可降低日後嚴重出血的機會。

別輕忽不明瘀青及出血 早確診早治療早安心

楊陽生醫師提醒,若民眾有不明原因流血、身上出現瘀青或小出血點時,一定要提高警覺,儘早尋求血液病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確診;若已確診為紫斑症,應該避免嚴重外傷,且若發生前述的自發性症狀時必須盡速就醫,因為這可能是發生嚴重出血的前兆。此外,楊醫師亦鼓勵紫斑症患者,依據美國血液病學會的治療指引建議,血小板低於3萬以下時要積極地接受治療,畢竟只要早一點用到有效的藥物,出血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69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再增1名新冠死亡個案!今(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第799例英國境外移入個案,12月31日確診病況不斷加重,曾插管與葉克膜治療,但身體仍陸續出現器官衰竭等狀況,昨(3)日病逝醫院同日火化。 12月31日確診 插管與葉克膜未能改善病情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當癌症出現,好像被宣判了生命的結局,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正視癌症就從了解開始!預防勝於治療,防癌功課千萬別偷懶!對於癌友,只要接受正規治療,也能視「癌」為慢性病。 對抗癌細胞,需要充足的體力才能戰勝,如何做好抗癌期間的營養補給?對抗癌症,建立正確觀念加「倍」給「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3)日接受媒體專訪,坦言外購疫苗遇到挫折,可能要在6月才可能打到疫苗,但疫苗涵蓋率超過6成,就有可能鬆綁邊境管控,有可能在年底就有機會到低風險國家旅遊。 社區保護行程關鍵在民眾意願 疫苗施打率高將開始鬆綁管控 今(4)日中央流行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昨(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接受專訪提到,新冠疫情發展1年來變得有點小迷信,好像在指揮中心越久,病例就會比較少,早點離開就會接到緊急通知電話,除夕夜當晚如果比較晚希望太太不要生氣。 陳時中在今(4)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聽到記者詢問情緒放鬆下來回應,疫情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