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重要!小毛病可能是大麻煩!揭密最易引發癌症的「小毛病」!(歡迎分享)

重要!小毛病可能是大麻煩!揭密最易引發癌症的「小毛病」!(歡迎分享) 

很多看起來很小的疾病不被我們重視,往往是最後越來越嚴重,拖成了癌症。口腔潰瘍、乳腺增生、糖尿病是常見的疾病,倘若治療不及時或可拖成癌症。

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的發生很常見,許多人往往不將這一「小病」當回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醫師何悅提醒,口腔潰瘍如果經久不愈,可能是口腔癌或是身體其他部位出現腫瘤的表現,應及時去口腔頜面外科就診,千萬拖不得。

要想簡單地區分良惡性的口腔潰瘍,可注意以下幾點:
  潰瘍的愈合時間良性的口腔潰瘍大多能在數天到數周內自行愈合,但有複發於口腔內其他部位的可能;惡性口腔潰瘍則長時間無法愈合,超過一個月未愈合的潰瘍就可能有癌變傾向。
  潰瘍的外形一般來說,形態規則、邊緣清楚、觸之柔軟且疼痛明顯的潰瘍多是良性的;惡性的口腔潰瘍面積一般較良性的大,會呈現「菜花樣」等不規則的形態,邊界凹凸不平,潰瘍的底部也不平,摸起來較硬,有時潰瘍不太痛。

 全身情況良性口腔潰瘍的全身表現一般較少,而癌性潰瘍則可能會伴隨頜面部及頸部的淋巴結腫大或粘連,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唇舌麻木等,更應引起警惕。年齡大、營養不良也是口腔癌的易感因素。
  藥物的使用若能正確使用藥物,良性潰瘍的治療效果比較明顯,多能加速其愈合;但一般藥物對於惡性潰瘍的效果不佳,有時甚至會造成潰瘍面變大、潰瘍加速生長的情況。

胃腸道息肉
  許多胃腸道腫瘤都是由息肉惡變而成的,尤其是結腸腺瘤性息肉,癌變率更高。有調查顯示,結腸息肉患者結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到5倍,多發者可高出10倍。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姚禮慶提醒,胃鏡和腸鏡檢查是及時發現胃腸道息肉及腫瘤的最佳方法。以下人群要格外重視內鏡檢查,別等息肉變成腫瘤後才發現:
  不明原因上腹疼痛者、大便隱血試驗結果為陽性者、相關腫瘤標志物明顯增高者,要及時進行胃鏡檢查。有腫瘤家族史者,在45歲後應做一次胃鏡,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可每兩年檢查一次。
  有腫瘤家族史者、有家族性息肉病史者,都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50歲後應每3年左右做一次腸鏡檢查。患有息肉和大腸癌的術後患者,每兩年要檢查一次,息肉數量達到3個或以上者,有必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乳腺囊性增生
  近年來,「乳腺增生」的診斷出現在越來越多白領女性的體檢報告上。乳腺增生性疾病已經成了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患有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得乳腺癌的機會是健康人群的數倍。專家提醒,乳腺囊性增生患者一定要及時治療,並定期進行乳房超聲或鉬靶攝片檢查。
  中醫認為,乳腺增生性疾病是可以逆轉的。中醫可針對患者的體質,分別用疏肝解鬱、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調攝衝任等方法進行治療。中藥湯劑作用和緩持久,用藥後病情不易反複,也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同時還可調整機體氣血陰陽平衡,維護女性正常的內分泌功能,保持正常的月經周期。除了口服湯劑之外,新型的外用透皮中藥貼敷劑能使乳腺增生病的治療變得更為簡單、方便、有效、安全。
  患有乳腺增生的女性平時應該盡量保持心情舒暢、少生氣、少動怒。在飲食上要盡量不吃或少吃可能含有較多雌激素的食物,如人工喂養的雞、鱔魚、甲魚及防止女性衰老、養顏的保健品等,同時還需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攝入。

糖尿病
  糖尿病雖然沒有明顯的不適,但如果血糖長期控制得不好,它的並發症會嚴重危害健康。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得癌症的幾率高於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易患的癌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肝癌、子宮內膜癌等。這與糖尿病患者中肥胖症發病率高有關,也與高血糖有關。
  多國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得肝癌的幾率會明顯升高。我國專家也發現,肝癌合並糖尿病者約占15%,且手術後肝癌更易複發。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罹患胰腺癌的風險高出8倍,糖尿病本身可能就是這種致命癌症的致癌因子與早期征兆。

歡迎分享~~~~~~~~~~~~~

其他閱讀:

重要!流鼻血時要抬高下巴!錯誤!盤點十大「犯錯」保健常識!(歡迎分享)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4495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護團隊可能到宅看診嗎?住溪湖84歲的劉老阿嬤看到醫療團隊到家來看診,高興地說,「醫師來咱家看病,揪感心!」另一位100歲的阿公也感謝團隊,讓行動不便的老人,不用出門就能看診、檢查。彰化醫院院長謝文淮表示,居家醫療個案越來越多,只要民眾就醫不便,都可向醫院申請。居家整合...

閱讀詳情 »

畢業新鮮人積極考照找工作 醫藥行銷師專業認證正夯畢業季節來臨,對於即將踏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專業證照考核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時下正夯的醫藥行銷師認證,你知道那是什麼嗎?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高孟熙理事長表示,醫藥行銷工作者為醫藥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當各行各業都在強調專業認證時,更不應該疏漏這...

閱讀詳情 »

雖然說「1人吃2人補」,但孕媽咪絕不能毫無節制地暴飲暴食,因懷孕期間增加太多體重,不僅會影響胎兒健康,也會讓媽咪產後身材恢復不易;另一方面,孕媽咪也不能因為怕胖就處處限制食物的攝取。究竟懷孕期間的飲食和生活應如何規劃呢?被譽為「台灣保健營養的開拓者」,也是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的創系者謝明哲教授,...

閱讀詳情 »

6月26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於《Neuron》發表重大突破,為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患者帶來曙光。研究團隊以動物實驗證實,PD的疾病指標蛋白會從腸道沿迷走神經上行,最終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