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骨科醫生教你正確選鞋

骨科醫生教你正確選鞋

 

醫生都會告訴患者選鞋子的注意事項,因為多數足部疾病和鞋有著直接的關係。專業醫生的鞋櫃中以休閒鞋居多,材質以牛皮為主,
鞋型則偏愛鞋頭寬鬆、鞋底稍硬、帶點跟的鞋。如何挑選一雙舒適、合腳的鞋,有很多“獨家秘笈”。

骨科醫生教你正確選鞋
合適的鞋不需要“磨合”期 

很多人誤認為,新鞋都有“磨合”期,穿一段時間後會“跟腳”。其實,質量好且合適的新鞋穿上後就會很舒服。一般來說,合腳的鞋不壓腳背,鞋前有約一個拇指的空間,

前腳要有一定擺動的餘地而後跟不能擺動,腳後跟和鞋梆之間不感覺摩擦。而且,每個人的雙腳大小並不一樣,試鞋時要以偏大腳的舒適度為主,一定要站起來走幾步,看看兩隻鞋是否都跟腳。

骨科醫生教你正確選鞋
特殊的腳型配特殊的鞋墊 

一般的腳型買鞋是比較容易的,但有些人的腳是扁平足或是高足弓,
這樣的腳買起鞋和搭配起鞋墊來就有講究了。怎樣知道自己的腳型呢?
這裏有個簡單的測試方法:把腳底弄濕,印在薄紙上。如果是扁平足者,腳底內側的足弓弧度小,站立時整個腳板幾乎貼著地面。高弓足者則相反,足弓弧度太高,難以貼近地面。扁平足的人,應選擇鞋底有拱墊、鞋跟較硬的鞋,否則易患足底筋膜炎;高足弓的人應選用更柔軟的鞋墊或氣墊,減少震盪對腳部的傷害。


老人的鞋應鬆軟、帶點跟

老年人在選鞋時也是很有講究的,最好穿鬆軟帶點跟的鞋。鞋後跟的高度以高出鞋底前掌2釐米左右為宜。除了要注意鞋後跟的高度外,老年人的鞋底可稍大一些。一般來說,牛筋底皮鞋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鞋並不適合所有運動

運動鞋的鞋底富有彈性,對跑、跳能起到一定緩衝作用。有人認為,只要鞋底不裂開就能穿。其實,有的運動鞋表面上看沒有破損,
但其鞋底軟膠早已過度損耗,失去保護作用。


另外,不同的運動應選擇不同的鞋子。

跑步時適合穿跑鞋,鞋號要買大一號,以保證腳的充分舒展;
打網球時,因有較多的停、扭動作,鞋面應厚實,最好選擇牛皮鞋;
打籃球則因為撞擊、跳躍較多,鞋幫要求偏高,以給予關節更好保護,減少扭傷腳踝和膝蓋的機會



骨科醫生教你正確選鞋
骨科醫生教您買鞋子

人的腳有52塊骨頭、230條韌帶、38塊肌肉,足部疾病多達300多種。
如果選擇鞋子不當,很可能引發或加重足部疾病。骨科醫生提醒大家,買鞋時不能讓腳適應鞋,而應該讓鞋適應腳。否則,長時間穿不合適的鞋很容易引起腳部的損傷。


午後2~4時試鞋

從早上到晚上,腳的體積會發生變化。我們的腳通常在早上比較小,晚上比較大。因此,買鞋的最佳時間是在下午的2~4時。因為此時的腳已經腫脹,鞋是在腳充分伸展時買的,也是合適的。


多留半英寸餘地

買鞋時最好在最長的腳趾與鞋尖之間留下約1/2英寸的空間(1釐米=0.39英寸)。大腳趾不一定最長,近20%的人第二個腳趾與第一個腳趾一樣長,有的第二個腳趾甚至比第一個腳趾還長。同樣,人的兩隻腳不一樣大,選擇鞋的大小時要以較大的那只腳為準,試穿時一定要站起來走幾步,看看兩隻鞋是否都跟腳。


鞋子同號不同款鬆緊也不同

腳的形狀與大小是會隨著年紀而改變的,不是以前穿幾號鞋,一輩子就穿幾號鞋。不要單純靠鞋號來買鞋,因為同號的鞋在不同款式中大小可能也不一樣。即使你常常穿37號的鞋,如果發現某一雙37號的鞋過緊,
要試試大半號或一號的鞋。


儘量不穿高跟鞋

有研究表明,穿2英寸的高跟鞋與赤腳相比,足底承受的壓力增加了75%,如果長時間穿高跟鞋,足部患病的幾率比不穿高跟鞋的人高4倍。如果實在無法抗拒高跟鞋的誘惑,那麼買較長而寬的樣式會好一些。另外,醫生還提醒說,人的腳有長度、寬度和高度三維尺寸。


通常說的尺碼只是長度,腳面寬度、腳背高度最容易被忽視。
所以要多試幾款,直到選到最合適的鞋子。

相關推薦

  圖片來源 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人身體強壯,另一些人則容易生病,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所謂的「體質」差異呢?大多是因為免疫力不同的緣故。美國《預防》雜誌此前刊出的「破壞免疫系統的9個習慣」,指出免疫力跟人們的生活習慣是緊密相關的。  1.生活中缺少歌唱 唱歌有助於提高人的免疫力...

閱讀詳情 »

翻攝urgentgenius   金氏世界紀錄確認112歲的美國紐約州居民桑傑士布拉斯克斯(Salustiano Sanchez-Blazquez)是目前全球最長壽男性。而桑傑士把他的長壽歸功於每天吃一根香蕉。     據報導,金氏世界紀錄利用人口普查報告、移民文件、...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 相信大家從小長到這麼大都有過一個經歷,   就是被釘子或者別的什麼尖銳物扎破過腳。   我小的時候被扎過的次數都數不過來,可能大家也一樣。   那有人可能會問:既然大家都被扎過,還身心健康地長這麼大,那你還說個啥啊?   其實,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

閱讀詳情 »

幼兒的活動力強、好奇心旺盛,在家中奔跑、攀爬都是常見之事。新光醫院家醫科胡念之醫師提醒,建議家長可留意居家環境的安全性,包括保持地面平整、乾燥,加設止滑墊、軟墊、扶手、防撞邊條等,都可減少跌墜意外的發生機會。  預防跌倒、墜落受傷,居家環境的改善重點包括: 1. 保持地面乾燥,避免濕滑。 2. 地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