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軒彬 美國脊醫博士/物理治療師 坦白說在還沒接觸到脊骨神經醫學之前,很難理解為何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會如此的巨大。聽課堂上的,讀書本裡的, 都不如自己親身接觸許多個案之後,被強大又真實的心理影響給震攝住。最近不少客人跟我聊到新的電視劇" 四樓的天堂" 。雖然沒看過, 但是Google了一下,第一集的標題卻讓我很有感 "心裏的傷, 身體會記住"。 多數人的求醫過程,總是著重在身體上的療癒。卻忽略了需要被療癒的可能不只是身體,還包括了心理。或者在有些人雖然不舒服在身體上,但"心理" 才是真正需要被療癒的區塊。 Dr. W 是位牙醫師,之前不小心摔傷了右肩。肩膀非常不舒服,活動度也大受影響。完全干擾到他日常看診的工作。右肩膀疼痛手臂抬不起來,在患者口中操作器械治療顯得格外吃力。為此,她很積極地治療肩傷。所幸, 這肩傷慢慢地改善。不料,家中突發事故,忙著照顧生病的母親和處理後事。待所有事情告一段落之後, 卻發現肩膀更不舒服。是錯失了黃金治療期嗎? 還是這段時間的操勞導致肩傷加劇? 之後Dr. W 更是積極遍尋全台名醫治療肩傷。 明明之前就有改善! 怎麼現在積極治療這麼久,卻反而都不見起色? 因緣際會下找到了張博。在評估了完整的身心狀況後,除了身體的調整之外,也做了情緒的釋放。過程中,Dr. W釋放了喪母之痛的情緒與歉疚,淚水撲簌簌地像水龍頭一樣般流下。"我以為我學醫的背景,對生、老、病、死這些事情應該看得很開的...面對自己的至親....還是...." "沒關係,這很自然。千萬別覺得彆扭。情緒總要找個出口,把它壓抑下來,對身體不健康。尤其情緒的負擔最容易累積在肩頭上了。你的心中還尋求著一種諒解,這些負能量也會影射到你的肩頸,而且胸口也還帶著一絲的恐懼,還有許多長期來的壓力。找些能讓你情緒釋放的方法,心裡頭才會舒坦。當心裡舒坦了,身體自然就會舒服了。" Dr. W在幾次的身心調整之後,很快的肩膀就恢復了。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受困的情緒與壓力竟然深深影響他的肩傷復原。也再一次見證身心相互影響的實例。這時他才說 " 張博,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早在一年前就曾經有朋友推薦過你,我當時沒有馬上過來,就這樣多折騰了這麼長時間。早知道.." " ㄟ 別說早知道,之前幫你的那些醫生和治療師說不定在結構上的復原幫你很多,若是有緣,你自然就會來;如果緣份還未到,你來早了,說不定我也幫不上你。再說我也只是給你一把鑰匙,真正把心門打開,釋放受困情緒的人是你自己。#只有你才能真正幫到你自己。" Dr. W 之後經常會來做身心的調整放鬆。又過了好幾個月....這天她突然說 "ˊ我這陣子體重下降了10公斤,我以前再怎麼努力減肥控制飲食和運動, 都達不到的坎,這次感覺一切照常,甚麼都沒做,居然自然就達標了。還有困擾我十多年來的甲狀腺亢進,也不曉得怎麼著,這次追蹤數值突然全都變正常了。甲亢造成眼睛凸凸的狀況也消失了,現在浮現出自然的雙眼皮,好多朋友都以為我動了刀,眼睛變漂亮了,身材變瘦了,簡直像韓星一樣。問我是哪個醫師幫我整型!? 在社區戴著口罩搭電梯時,還被同一棟樓久沒碰到面的鄰居誤認為是新搬來的住戶,笑死我了~ " "哈....你說呢? 心裡頭舒坦了,身體自然就舒服了~"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相關搜尋: 醫療常識醫療保健常識與病狀醫學常識心臟缺氧醫學常識問答題醫療常識諮詢醫學常識婦女醫學常識器官醫學常識醫療小常識醫學小常識致命的醫學常識家庭醫學常識
相關推薦
一看到電腦或手機螢幕就頭昏腦脹-「藍光螢幕暈眩症」
一看到電腦或手機螢幕就頭昏腦脹-「藍光螢幕暈眩症」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眩暈」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
閱讀詳情 »下令全球齊升第三級警告! 陳時中:再出國的人回來被罵也沒話說
▲(照/翻攝自疾管署)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海外台灣人紛紛回台避疫,反而造成國內確診案例大爆發,本周短短幾天就衝上最新135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宣布,全球旅遊疫情一口氣全部升至第三級警告,國人應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出國旅遊。陳時中更說,大家要忍一忍,否...
閱讀詳情 »首起學生體育選手歐洲比賽中招! 陳時中揭「年輕病例激增」背後原因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確診案例爆增,今(20)日最新數字已累計達135例,引發關注的是,其中不少全是年輕人,與先前全球COVID-19病例集中發生在中高齡、慢性病人的印象大不相同,難不成代表警戒族群有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該現象...
閱讀詳情 »狂吃健康食品並不夠!掌握三大基本觀念才有效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最近大家都知道要強化免疫力才能抵抗病毒威脅,尤其吃得營養均衡,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抵禦細菌的好方法,除了好的飲食習慣,不少人偏好補充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雖然沒有治療疾病的功效,但適時適量補充營養素也是保養之道。 健身專家提醒,保健食品和健康食品最大的差別,在於健康食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