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嬰兒搖晃症候群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跡象與處置|媽媽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6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疾管署防疫人員持續加強台南市中西區開山里孳生源查核。(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南市登革熱病例來到11例了!疾管署今(18)日公布台南新增1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中西區開山里6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亦無不適症狀,是在防疫人員7月2日進行接觸者採檢時被發現確診,所幸其同住...

閱讀詳情 »

夏天潮濕悶熱,外出難免渾身大汗,止汗劑真能有效止汗嗎?又該怎麼用才對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止汗劑中的鋁鹽膠狀物質可將汗管暫時阻塞而達到抑制出汗的作用,因此建議可在夜間睡前或皮膚乾燥未出汗的情況下使用效果較好喔!  夏天好熱,一出門就滿身汗,不想滿身汗臭味的話,該怎麼做才好?柳朋馳醫師表示...

閱讀詳情 »

一開始我必須先說說一些事實。 每天早上我都會喝一杯克菲爾,不到兩週,竟然變得超有活力。雖然我已經超過五十歲了,但沒想到喝了克非爾後,我每天都變得更年輕,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老是說我氣色真好,這可是任何女生都抗拒不了的好處。 而有陰道念珠菌感染的女性,也說克菲爾治好了她們的感染。有飲食失調的年輕女性,...

閱讀詳情 »

▲疾管署與屈臣氏合作夏季旅遊防疫。(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暑假是台灣人出國高峰,但快快樂樂出門,有時難免把傳染病也一起帶回家,過去只要在機場發燒篩檢站被攔下,民眾都必須填寫傳染病防治通報表,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還得天天接受來自防疫人員的電話追蹤,頗不便民,疾管署今年4月起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