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戽斗」有真假之分! 無論哪種都不該錯過黃金矯正期

「戽斗」有真假之分! 無論哪種都不該錯過黃金矯正期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青少年面臨矯正的原因多為戽斗或暴牙,若能利用骨頭仍在生長的階段就進行矯正治療,絕對比發育完成且骨骼已經定型後再改善的效果更好。資深牙醫師吳碧礽提醒,成長過程中上下顎骨發育異常,形成下排牙齒在前、上排牙齒在後的「真戽斗」,或是因牙齒錯咬,但骨骼發育正常導致的「假戽斗」,若能提早矯正治療,都對臉型調整、回復正常有很好的效果。


吳碧礽醫師表示,如果小時候就發現有香蕉、月亮臉或下排牙齒比上排牙齒突出時,提早矯正就能抑制下巴的快速生長;或避免因為鼻過敏引起的開咬性狀況,上下排牙齒如果長期都無法正常咬合,講話時舌頭會頂在牙齒位置,本來有戽斗或暴牙就會更嚴重,就連原本可能只是假性戽斗,錯誤的咬合習慣最終也可能導致真性戽斗。


吳碧礽醫師提到,門診中曾收治過1名5歲小女生,爸爸帶進診間時,可以看到父女倆就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般,都有戽斗下巴,但爸爸不希望戽斗跟著女兒一輩子,決定前來求助。考量到5歲的孩子尚未換牙,於是先設計頭套讓她配戴,透過潛移默化的矯正過程,9歲時小女孩的臉型已恢復正常,後續只須再針對凌亂的牙齒進行牙套矯正。


「戽斗」有真假之分! 無論哪種都不該錯過黃金矯正期

▲吳碧礽醫師提到,考量到5歲的孩子尚未換牙,於是先設計頭套讓她配戴,透過潛移默化的矯正過程,9歲時小女孩的臉型已恢復正常。(圖/碧礽牙醫提供)


一般而言,年紀約7、8歲且門牙長出4顆時,是矯正的黃金時期,像案例中的小女孩,是經過前後2階段的矯正治療,若配合黃金時期採取戴頭套合併隱適美隱形牙套矯正療程,可縮短整體治療時間,對於改善戽斗臉型也有加乘效果。


吳碧礽醫師更舉例,另外1名17歲的青少女,因下巴前突不美觀,導致自信與社交關係低落,媽媽帶她去看過很多醫師,都認為必須開刀才能有效改善。


吳碧礽醫師說:「開刀是讓臉型更趨完美,但也要付出不少代價,如果真的不想開刀,矯正還是可以改善牙齒的排列,進而模擬骨骼型態,但會花較久時間,這位17歲女孩經評估後,我認為幫她拔去上、下排第2大臼齒,讓智齒萌發後替代第二大臼齒,就可以將下排牙齒拉進去,骨型也會隨之改變」,不開刀也是能達到下巴後推的效果,但如果是很長的骨性戽斗,只用矯正仍有限制,也無法做到骨骼的大幅修正。


「戽斗」有真假之分! 無論哪種都不該錯過黃金矯正期

▲17歲的青少女,曾因下巴前突不美觀,導致自信與社交關係低落。(圖/碧礽牙醫提供)


通常女生約13、4歲,男生約15、6歲,是快速發育的成長期,如同身體成長、骨頭生長定型,戽斗也會持續生長到17、8歲,男生甚至接近20歲才停止。吳碧礽醫師補充說明,戽斗的人因下額前突、上下咬合時互相碰撞,造成下顎齒槽骨萎縮較嚴重,容易產生牙周病問題。若能提早於7、8歲時藉由矯正將上顎骨往前拉、往外擴,同時抑制下顎骨的往前發育,拉近上下顎骨的差距,就能改變戽斗臉型;要是下巴發育完成後才矯正,已無法改變戽斗的骨型,只能藉由內縮下排牙齒的齒槽骨做有限度的調整。


若發現小孩有疑似戽斗的問題,建議父母應盡早就醫評估,選擇適合的矯正方式,否則日後恐剩下開刀一途。吳碧礽醫師強調,及早進行矯正雖能改善良好,但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場長期抗戰,除須隨時留意孩子牙齒及下巴生長情形,至少夜晚睡覺時也必須持之以恆的戴著頭套,直到20歲發育完成、骨頭定型為止。平時最好每半年回診洗牙1次,讓醫師持續追蹤矯正成效。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憂鬱藥物可能引發耳鳴? 專家揭密與血清素濃度有關
▸老花眼看近變清晰別高興太早! 有可能是白內障在作怪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開放第1劑打AZ的民眾,可選擇混打BNT或莫德納,今(18)日上午即將開放登記,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提供民眾上預約平台登記混打意願。要注意的是,僅適用於第1劑打AZ,且間隔時間滿8週的民眾。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本次僅是蒐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當科技正逐漸延長人類壽命,加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地市民對醫療保健的關注前所未有地提升,令醫療科技、生命健康科技成為增長迅速的領域。研究機構早著先機   洞察市場需要香港不乏具實力的研究機構,培育本地科研人才。當中,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是香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被稱為洗腎王國的台灣,有許多慢性腎臟病及正在進行血液透析(洗腎)的患者,而根據義大利及美國的研究,這群人正是新冠肺炎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群人之一。亞東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彭渝森更指出,腎臟病患得到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同齡健康者的5.8倍。高雄榮民總醫院陳金順副院長表示,有研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衛福部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消化道器官就占一半,分別是第2名肝癌、第3名大腸癌、第7名胰臟癌、第8名胃癌及第9名的食道癌。針對消化道疾病的健康警訊,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公佈2020年度胃腸消化道檢查的重要異常報告,統計2020年度共8148筆健檢數據,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