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癌」標籤心慌慌 低風險癌該改名?

「癌」標籤心慌慌 低風險癌該改名?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該重新命名低風險癌症嗎?《英國醫學期刊》日前引發一場討論,卡羅爾·弗蘭克·巴克乳房保健中心主任勞拉·J·埃瑟曼Laura Esserman)指出,更名低風險癌症,可以避免「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威爾士大學醫院博士穆拉利·瓦爾馬(Murali Varma)警告,更名癌症恐造成混淆,加強醫學教育幫助大眾理解癌症才是正解。

癌症標籤易引恐懼 醫師籲低風險癌改名

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沒有任何醫學診斷會引起「癌症」般的恐懼。癌症的臨床定義,指一種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療,將無盡生長並擴散到其他器官,最後殺死宿主。

但埃瑟曼指出,今天癌症範圍過廣,從轉移率超低(20年內機率不到5%)到極高(1-2年內超過75%)。一般而言,一些在乳房、前列腺、甲狀腺的惰性癌症,在很久未來才有病變風險。例如乳房的原位導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許多醫生認為這不是癌症─罹病婦女卻趕緊送入手術房,引起不必要恐懼。

避免不必要治療 應先積極監控

她指出,現代檢測技術飛躍,醫師已經能夠辨別各癌症惡化風險,然而醫學界仍然沒有利用新技術重新定義癌症。例如原位導管癌可將「癌」拿掉,更名為「上皮源慢性病變」(indolent lesions of epithelial origin),避免檢查和侵入性治療的不必要風險,以及面對復發的擔憂。

面對未來才有病變風險,她認為醫師應積極監測控,而不是手術,但她也坦承「一旦被告知患有癌症,就很難鼓勵患者等待和觀察。」

改名恐混淆 醫學教育是王道

瓦爾馬則警告,改名容易造成混淆,推行癌症醫學教育才是優先選項。在實務上,很難明確預測病兆的未來風險,若要獲得明確診斷,通常也必須割除整個腫瘤,因此醫師很難知道,不積極治療對病人的風險。

他認為,關鍵是對公眾和醫療專業人士進行醫學教育,了解癌症診斷的意義,而不是關注語義。由於新詞常造成混淆,他建議,應重新調整癌症的診斷標準,將一些極低風險癌歸為良性。如果公眾受教育後,明瞭「低風險」不是沒有風險,可以避免多餘焦慮。

《Medical X Press》報導,《英國醫學期刊》編輯分享自己處理兩個低風險病兆的經驗,即使風險極低,仍然讓她感到焦慮,且沒有癌症標籤,總讓她感覺茫然。

【延伸閱讀】30歲眼花看攏嘸? 竟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1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今(20)日空氣品質監測資料,中南部地區汙染物較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臭氧濃度易偏高;高屏地區為「紅色警示」(對所有族群不健康)中部、雲嘉南地區為「橘色提醒」(對敏感族群不健康)。 國民健康署提醒中南部民眾,空氣品質不良期間,在室內適當地關閉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疫情持續趨緩,今天無本土個案、死亡案例,僅新增4例境外移入。台大公衛學者呼籲,政府應該參考其他國家「風險分層」防疫原則,學習「與病毒共存」,逐漸放寬境內及邊境管制,恢復國與國之間的往來互動。 ▲10月20日新冠個案確診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公衛學者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一進辦公室就鼻塞、走到會議室就不由的噴嚏連連、坐在辦公桌前總是哈欠連連……這些景象你可能一點都不陌生。由於上班族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加上密閉空間的冷氣空調系統,這些「辦公室症候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 所謂的「辦公室症候群」,是指上班族處...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許多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經過醫師評估後,會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然而,手術結束後,有些患者卻必須經歷一定程度的疼痛,以至於不得不使用鴉片類的處方籤止痛藥,然而這類止痛藥卻會導致成癮。 手術過程中進行針灸 可能有助於減緩疼痛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年會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手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