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鬧得人心惶惶的冠狀病毒,已知宿主是病毒之王蝙蝠,YouTuber【cheap】整理並講解,為何蝙蝠能夠攜帶這麼多病毒,卻可以不受影響。

 

病毒雖然厲害,但它無法靠自己繁殖,需要1個宿主才能繁衍後代,而蝙蝠就是病毒的最佳宿主。事實上蝙蝠身上攜帶並傳播許多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且這些病毒都可以人畜共通,如: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SARS及新型冠狀病毒,這次就來探討蝙蝠為何能在這麼多病毒的情況下,仍能存活的原因。

 

絕招1:與差不多質量的哺乳類比起來壽命較高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蝙蝠與差不多質量的哺乳類比起來壽命較高(圖/cheap提供)

 

對於恆溫動物來說,體型越大、心跳與代謝也會跟著變慢,壽命就會越長,如:大象心跳每分鐘跳26次,平均壽命60年;藍鯨潛水時每分鐘只有2次,平均壽命80年;老鼠體積小且心跳每分鐘達500次,平均壽命只有3年,因為體積小、散熱快,為了保持恆溫,所以需要更高頻率的心跳。

 

而蝙蝠與老鼠體積差不多,心跳每分鐘約300次,飛行時更高達每分鐘800次。但以台灣常見的金黃鼠耳蝠為例,已知最老可到41歲,平均壽命20至30年,相較於差不多質量的哺乳類動物長壽了3.5倍以上。如果考慮到身體大小,在19種比人類更長壽的哺乳類中,有18種是蝙蝠。

 

蝙蝠長壽的秘訣在於牠獨特的基因,經科學家研究蝙蝠的DNA發現,蝙蝠的基因可自行修復損傷的DNA,還可以同時保持免疫力與抑制癌症,這在哺乳類界是很少見的。長壽就代表病毒可在蝙蝠體內安心演化,不會進化到一半宿主就死亡而被消滅。(影片授權/cheap)

 

絕招2:體溫高、新陳代謝快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蝙蝠體溫最高能到40℃。(圖/cheap提供)

 

身為哺乳類界唯一的飛行動物,讓蝙蝠的新陳代謝非常快,畢竟飛行需要大量的能量,體溫能飆高到40℃,在這高溫下病毒就能被壓制。

 

人類也是靠發燒來抵禦病毒,但長時間發燒會導致器官衰竭,可蝙蝠卻不會影響到器官正常運作。當蝙蝠回洞中休息時體溫會降下,病毒又會開始活躍繁殖,第2天飛行時,病毒在高溫下又被壓制,使病毒可持續存活於蝙蝠體中,但又不會對蝙蝠造成影響。

 

而人類無法卻長時間處於高燒狀態,無法像蝙蝠一樣長時間將體溫維持高溫,一旦人類體溫升高到40℃甚至以上,就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甚至導致休克和各種併發症。

 

絕招3:蝙蝠是群居動物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蝙蝠是群居動物。(圖/cheap提供)

 

蝙蝠不僅長壽更是群居動物,不同種類的蝙蝠還可以住在同個洞穴中,像是德州的布蘭肯洞穴(Bracken Cave),裡面住著2000萬隻蝙蝠,病毒就會在之間廣泛擴散互相傳染交流,就這樣蝙蝠身上帶著大量病毒,加強了各種RNA重組與異變。

 

絕招4:基因修復能力強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蝙蝠基因修復能力強。(圖/cheap提供)

 

蝙蝠強大的基因修復能力,除了讓牠變長壽外,還可讓牠百毒不侵!因為病毒都要靠宿主的細胞才能分裂繁殖,就是病毒RNA與細胞的結合,但蝙蝠的基因有修改能力,當病毒破壞細胞繁殖時,都能自行修改回去,不斷的反覆下使病毒很少發病、甚至不發病。

 

而蝙蝠強大的修復能力,使病毒不斷重組RNA、變異,各種病毒的組合總有一款會對人類造成影響,同時也讓疫苗研發更加困難。

 

絕招5:會遷徙且分布廣泛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蝙蝠會遷徙且分布廣泛。(圖/cheap 提供)

 

蝙蝠會飛會遷徙且族群龐大,哺乳類有5分之1是蝙蝠,是除了人以外分布最廣的哺乳類動物,這會讓病毒可無遠弗屆的傳播,擴大病毒分布。除此之外,無論蝙蝠長相多嚇人、與人類作息不同又長期住在洞穴,仍無法阻止人類的干擾,使蝙蝠只好到處遷徙,進而提高病毒到處傳播的機率。

 

人類破壞了蝙蝠的棲息地,甚至非法捕捉買賣、食用蝙蝠,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會增加病毒傳染風險,故不能將此次的疫情全數怪罪於蝙蝠。在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應和平相處、彼此尊重,除了保護物種不被滅絕外,也是在保護人類。(影片授權/cheap

 

【圖解知識】病毒之王蝙蝠帶病毒不發病 全靠5大絕招

 

編輯:王澍清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6歲陳女士,因B肝長期在肝膽科追蹤,先前發現肝腫瘤2.8公分,手術切除腫瘤的肝小葉,但去年7月復發,核磁共振攝影發現1.5公分腫瘤,腫瘤靠近心臟,沒有轉移,但因她有心血管疾病,在麻醉時血壓飆高,於是醫師放棄電燒,轉而評估使用俗稱為光子刀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法(SB...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4月4日COVAX平台發配的牛津AZ新冠疫苗抵台,衛福部食藥署預估今(12)日,完成封緘檢驗流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檢驗完成後還要貼標籤,預估要14日才會送到各地衛生局,將會優先施打這批疫苗。 莊人祥說明,目前評估大概在4月14日會把COVAX疫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齒列不正、一口亂牙,甚至厚斗,不一定是牙齒長不好引起,一名7歲男孩小傑因牙齒凌亂及咬合異常等問題,被媽媽帶至牙科矯正,牙醫師卻發現小傑是因為長期鼻塞,習慣張嘴呼吸,進而影響臉部骨骼發育所致,建議媽媽帶小傑至兒科進行鼻過敏治療。被單每周洗滌並高溫曝曬 少吃冰冷食物萬芳醫院兒科...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例新冠境外移入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4月自日本回台,居家檢疫期間身體出現異狀,衛生單位安排採檢確診,匡列接觸者1人,國內累積新冠病患1,058例。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案1059是本國籍20多歲女性,去(202...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