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肺炎累計339例】北部社區50多歲女保全確診感染源未明 美傳7周女嬰染病身亡

【新冠肺炎累計339例】北部社區50多歲女保全確診感染源未明 美傳7周女嬰染病身亡

【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台北報導】今(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10名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其中8名為境外移入,2名為本土案例。在新增的2名本土病例中,有1名個案(第336例)職業是社區保全人員,該社區住民短時間接觸機會不低,指揮中心立刻與社區主委調閱監視器,確認高風險接觸者,將會採取進一步防疫措施,目前社區住民全面自主健康管理。另外,媒體傳出,美國康乃狄克州女嬰,出生7周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

 

社區保全確診感染源未明 社區住民須調查有無病徵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336例新冠肺炎患者,是北部高級社區1名50多歲女性社區保全人員,近期沒有出國史,於3月17日出現全身倦怠、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等症狀,26日發燒至38.7度就醫,30日因症狀持續所以回診,後經X光片顯示肺炎且有嗅覺喪失等情形,因而收治住院採檢,於今日確診,感染源目前不明。

 

防疫人員正與社區主委先藉由監視畫面確認高風險接觸者,同時確認社區民眾有無出國史或相關疑似症狀,釐清感染源是否來自該社區,公共區域全面清潔消毒。指揮中心初步掌握,這名女保全與5名家人同住,接觸者還包括7名同事,該社區的所有住戶也都必須進行自我健康管理。面對國內出現零星社區感染,指揮中心持續進行詳細疫調,希望能夠儘快找出感染來源。

 

而另1名新增本土病例(第335例),因接觸確診者(第291例)染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335例患者沒有出國史,3月20日曾經與第291例一起喝咖啡約1小時,23日因腹瀉在診所就醫,原診斷腸胃炎,27日病況加重到同診所就醫仍未確診,29日因知道朋友確診前往醫院通報採檢。

 

情指揮中心統計,昨(1)日國內新增1,013例新冠肺炎相關通報,當中10例確診,截至目前累計33,733例(含29,755例排除),其中339例確診(今日新增案330至339),分別為291例境外移入及48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中5人死亡,50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

 

入境有疑似症狀禁直接回家 先到檢疫所等檢驗結果

 

境外移入感染者增加,加上出現因居家隔離親人,感染新冠肺炎人數增加,指揮中心決定,今日開始所有入境者,在入關時有任何疑似症狀,必須先在機場採檢,搭乘防疫車隊到集中檢疫所等待結果,確認陰性才能返家,目前入境機場包含松山、桃園、小港,桃園與小港都應該就近有處所,松山則要再討論。

 

美國傳出7周大女嬰感染死亡 台灣無症狀患者約4.6%

 

台灣陸續出現幼童感染者,日前有2名不滿5歲病患,分別因接觸得病家屬與前往高風險區域染病,同時外電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州1名7周大女嬰,因病到院時已經失去生命跡象,醫院針對女嬰新冠肺炎病毒測試,竟然呈現陽性。日前美國芝加哥也傳出1名不滿周歲嬰兒,同樣死亡新冠肺炎感染。

 

同時,全世界都在關注新冠肺炎無症狀患者,很可能成為社區感染高風險指標,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統計至昨(1)日329名病患,無症狀患者痛有15例,約佔總數4.6%,不過篩檢時無症狀,治療中才開始出現症狀患者也是有,目前有病患在染病至出現症狀可能長達2周。

 

即日起醫院禁止探病 緊急狀況不限制

 

另一方面,因無法確定來源病例屢次傳出,陳時中開始鬆口,新冠肺炎病毒不能排除已在社區,因此現在開始限制所有探病,陳時中強調,為了避免醫院感染事件發生,減少外部人士把病毒帶入醫院機會,所有醫院全面禁止探病,緊急狀態則不在限制,已經通知所有醫院,未來將視疫情調控管制力道。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

【圖解】免疫力如何保衛身體? 10張圖卡讓你1次搞懂

相關推薦

秒睡就代表睡得好嗎?小心很有可能是你的身體正在發出警訊!氧生達人許漢忠醫師提出「2觀點」為大家解析關於秒睡的問題,秒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長期處於以下兩大狀態,就可能是一種身體警訊。   醫揭三大秒睡狀況,可能是身體狀況拉警報! ▍除了晚上,白天也會秒睡? 秒睡是否會對身體帶來影響...

閱讀詳情 »

60歲周先生日前發現左邊眉毛有個傷口,自行擦抹藥膏,但仍然潰爛沒有癒合,到醫院就醫後,經切片檢查發現是麟狀細胞癌;另外一位85歲曾女士臉上長了顆黑色腫塊,起初沒理會,但它迅速長大,就醫切片後發現是基底細胞癌。所幸這兩位患者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現已痊癒。皮膚出現這些症狀 應盡快就醫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在家少動多吃導致代謝症候群機會大增,預防代謝症候群可掌握「五」功秘笈,透過腰圍及血壓量測搭配定期篩檢,了解身體狀況藉以達到早期預防的效果。五大警戒要注意 符合一項極為高危險群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暨聯合醫院營養部張惠萍部長表示,代謝症候群的五大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常打羽球、網球、桌球、籃球,甚至於練舉重、體操、柔道的選手或民眾,可能會發現有時手腕受傷後,應該治癒卻仍感到疼痛,泰安醫院復健科醫師蔡育霖表示,手腕處的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常見於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負荷或猛力手腕牽引出力的運動。受傷後,可能造成手腕疼痛、痠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